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什迪的《午夜之子》自出版以来,获奖无数,被评论家视为后殖民文学的圣经,认为它解构了印度历史的官方书写,打破了阶级的压迫,使众多声音得以参与历史进程,塑造了多元开放的印度历史,深思了后殖民语境中历史书写与劳动人民、统治阶层、殖民者的关系。然而通过文本意识形态的分析发现:拉什迪塑造的主要人物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们用资产阶级的话语形态塑造着自身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压迫着其他非主流阶层的意识形态,而文本的审美生产也在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指导下进行。因此,《午夜之子》的叙事并非真正解构了官方的权威叙事,相反,它以精巧的意识形态塑造方式,重新建构了一部资产阶级的印度历史,及其意识形态统治下的秩序和平衡,因而它的解中心性、平等性、多元性实际上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第一章从意识形态与生产方式的关系角度,全面考察了文本中各种生产方式下的意识形态共存状态,看拉什迪塑造的所谓多种声音、多元文化;第二章从微型叙事、二元对立、荒诞与理性等角度考察了文本的意识形态,并从中剥离出文本的意识形态素——秩序;第三章从肯定与否定的双重视角考察了文中主人公的意识形态和文本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由此确立了文本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最后总结了拉什迪意识形态塑造的叙事手法:拉什迪以对萨里姆的毁灭维护着意识形态的永恒运作。这也指向了乌托邦的救赎之路:即期待各个阶层的对立消解,各种声音真正开放,从而形成多元共处的印度历史。所以萨里姆躲藏在午夜之子中,使自己也穿上底层劳动人民的外衣,与他们共处在一个阶层,从而代表他们发出印度历史之声,不管这是否是一种期冀还是一种谎言,它所指向的乌托邦未来让人动容,我们必须去肯定这种希望,并在打破的意识形态神话中再次提醒自己:那些被压抑的必须被表达,只有它们共同浮于水面,我们才有基本言说和选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