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音审体》是清代的一个唐诗选本,它的编者钱良择师承虞山诗派大家冯班和钱陆灿,在这个选本的批点和注释中有一部分他们已发而未尽的言论,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虞山诗派以及冯班和钱陆灿诸人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作者分体选诗,他对唐诗体裁的划分与明清诸家相比最接近唐人分类。通过与明清两代对唐诗体裁的划分比较可知,钱氏最大的特色和功绩有二:一是将“乐府”与“诗”并列,二是将符合格律的近体诗(包括绝句、排律)统统称为“律诗”,这是符合唐人实际的。另外,钱氏对唐诗的分体,虽最“接近”唐人真相,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沿胡震亨将“歌行”算作“七言古体”,没有单独与乐府、古体、律诗并列分为一体;将“赋”也算作诗中一体,虽有所本,毕竟不妥。《唐音审体》共20卷,选诗1295首。选诗方面,以时代看,较重视中晚唐;以体裁看,较重视近体,尤其是七绝、五、七律三体。作者所选七绝最多,为225首。其次是五律,为187首。然后是七律为170首。以诗人看,接受钱谦益“跻义山祧少陵”的观念,选诗最多的诗人为杜甫(172首)和李商隐(93首),贬抑的诗人为许浑、李中和韦庄。选诗标准集中在三点:一是尊其创格,二是存其面目,三是汰其熟调。无论是他的老师钱陆灿还是冯復京,均以杜甫为宗,这也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和跟随着钱良择一生。而对于李商隐,冯班看到的是从西昆效仿义山炼句、绮丽的一面;而钱良择看到的却是义山学杜的力、思、气和神,这是迥然不同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钱良择在拜师学习的道路中的艰辛求索和独树一帜的勇气。在分体之下,有一段关于这种体裁的渊源流变的介绍,雪山北樵以此辑入《花薫阁诗述》,后由丁福保又录入《清诗话》。因此,这是一本诗选和诗话相结合的唐诗选本。版本主要有康熙四十三年昭质堂刻本、花薫阁诗述本、道光二十二年海虞顾氏家刻本、光绪九年常熟鲍氏刻本和清诗话本。《唐音审体》的流传,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藏书家。无论是嘉业堂主人刘承幹还是后知不足斋主人鲍廷爵,抑或近代著名藏书家丁福保先生。另一方面是靠诗话形式得以保存。受钱良择《唐音审体》的影响,虞山诗派黄叔灿编选《唐诗笺注》。通过《唐音审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钱良择对其师冯班批判性的继承以及为虞山诗派后学指示一条正确的创作门径而付出的艰辛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