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原发病灶储留指数(RI)与病灶大小(长径、短径)、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以及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诊疗中心行PET/CT双时相检查,检查前疑诊肺癌,未经任何抗肿瘤治疗或有创性检查,检查后经手术证实为NSCLC的患者78例,共发现原发性肺癌病灶78个,所有患者均行肺癌切除术及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腺癌58例,鳞癌15例,腺鳞癌5例;58例腺癌中有高分化21例、高中分化6例、中分化12例、中低分化9例、低分化10例;腺癌有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13例,无转移45例;鳞癌有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8例,无转移7例。所有患者均在注射18F-FDG后60min行早期全身PET/CT扫描,120-150min行胸部延迟扫描和常规胸部屏气CT扫描。在西门子MMWP工作站上根据融合图像所示原发病灶位置勾画3D感兴趣区(ROI),电脑自动计算原发灶早期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E)和延迟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D),RI计算方法为(SUVmaxD-SUVmaxE)/SUVmaxE×100%;在屏气CT扫描肺窗上原发病灶的最大截面上测量病灶的长径和短径;原发病灶长径、短径以及RI均为非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Q1-Q3)表示。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原发病灶长径、短径与RI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腺癌原发病灶RI与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用非参数检验的秩和检验方法分析腺癌、鳞癌、腺鳞癌组间原发病灶RI的差异性,腺癌和鳞癌整体分析时有无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病灶RI的差异性,腺癌和鳞癌单独分析时有无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病灶RI的差异性。
结果:
1.原发病灶RI为25.00(15.38-31.09)%,长径为2.39(1.70-3.25)cm,短径为1.82(1.30-2.65)cm,RI与病灶长径之间的相关性为(r=0.21,P=0.06),与短径之间的相关性为(r=0.29,P=0.07),均无统计学意义。
2.腺癌、鳞癌、腺鳞癌组原发病灶RI分别为25.48(15.11-31.05)、23.24(15.33-38.71)、31.00(23.50-47.5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57,P>0.05)。
3.腺癌高分化、高中分化、中分化、中低分化、低分化各组的RI分别为13.00(5.50-18.00)、25.00(22.00-31.25)、25.50(21.00-35.50)、28.56(25.53-37.02)、33.96(28.43-48.68),腺癌原发病灶的RI与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69,P<0.05)。
4.腺癌和鳞癌整体分析时,有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病灶的RI为31.00(19.50-35.50),高于无转移组的23.00(13.50-28.00),(Z=-2.16,P<0.05);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病灶的RI为31.48(28.40-36.45),高于无转移组的23.08(12.92-28.28),(Z=-3.17,P<0.05);鳞癌有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病灶的RI为24.00(-7.00-31.00),与无转移组23.00(20.25-3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8,P>0.05)。
结论:
1.原发病灶RI与长径和短径均无明显相关性,即RI受病灶大小的影响较小。
2.NSCLC不同病理类型(腺癌、鳞癌、腺鳞癌)组间原发病灶的RI无明显差异性,提示RI受病理类型的影响较小。
3.腺癌原发病灶的RI越高,提示细胞分化程度越低;RI越低,提示细胞分化程度越高。
4.肺癌原发病灶RI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RI越高,发生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越大;腺癌原发病灶的RI越高,发生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越大;鳞癌原发病灶的RI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