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位于西北的前沿,在西北各省份中,其农业环境较其他省份为优,粮食产量颇高。1929-1931年的陕西特大旱灾,粮食损失惨重,引起省政府及各界人士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在水利及粮食品种上有一定的建设与研究。抗战爆发前,粮食作物及产量基本恢复。抗战爆发后,随着东部经济发达区的相继沦陷,多数产粮省份为日本占有,且沿海交通被封锁,国外输入渠道断绝。在此情况下,后方省份承担起生产粮食的重任,其中包括陕西。抗战初期,全国的粮食基本可以满足人民及军队的消费,但到1940年两者之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为了持久抗战及接济民众,国民政府于1941年开始发动后方各省份进行粮食增产。战争的蔓延,使得多数难民逃往陕西,陕西人口剧增,且陕西地临前线,需要为前方军队提供足额的粮食,这使得陕西的粮食生产与消费失去平衡。1941年,陕西遵照国民政府命令开始办理粮食增产。陕西粮食增产从1941年开始,初由陕西省建设厅督促省农业改进所及各县政府负责办理。1942年,陕西省粮食增产总督导团成立后,转由其主要推动。1945年粮增团裁撤,当年交由农改所继续办理。粮增团虽然仅存在三年,但却是负责陕西粮食增产的主要机构,故文章所述内容主要以陕西省粮食增产总督导团为中心。其增产途径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包括垦殖荒地与利用隙地、推广冬耕及利用夏闲地、减种非必要作物;第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包括推广优良品种、推广肥料、防治病虫害;第三,其他方面,包括小规模的凿井灌田及增加畜力的畜牧兽医。通过各方面措施的实行,陕西粮食增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其增产主要是依靠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并无显著提高。与粮食生产相对的是粮食消费,虽然粮食产量在增加,但其依然满足不了消费需求。尽管如此,陕西粮食增产对于军队的供给、公务人员的给养、难民的救济依然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粮食增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比如资金短缺、人才缺乏、农民知识浅薄等,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陕西粮食增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