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观察多频鼓室导纳测试与226Hz静态鼓室图对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价值,探讨中耳共振频率可否作为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可靠方法之一。随访观察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恢复期中耳共振频率与226Hz静态鼓室图的变化,探讨共振频率是否为判断分泌性中耳炎预后的敏感、客观的方法,是否较226Hz静态鼓室图更有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21只耳。以耳镜检测、测音纯听及GSI-33中耳分析仪测试结果为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纳入60例(85只耳),有传导或混合性听力损失,气骨导差≥10dBHL,且患耳镫骨肌声反射未引出,临床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者。对照组纳入20例(36只耳),均为听力正常者(纯音听阈≤15dBHL,气骨导差≤10dBHL)。计算正常听力组共振频率的均值,将其95%可信区间作为正常共振频率参照标准。监测试验组15天、30天、90天的中耳共振频率和226Hz静态鼓室图的变化,用Levene’s t检验判断各随访时间段的共振频率与正常值有无统计学差异。以正常听力组共振频率95%可信区间作为正常范围,对试验组随访时间段的共振频率进行正常或不正常归类,比较分泌性中耳炎恢复期共振频率,226Hz静态鼓室图与镫骨肌声反射引出率的等价性。采用SPSS12.0作统计分析。结果成人中耳共振频率在900~1100Hz之间认为正常,分泌性中耳炎组的中耳共振频率明显降低,与正常听力组有统计学差异。随访时间延长,共振频率逐渐升高,226Hz静态鼓室图也表现出B、C型图逐渐减少、A型图出现率逐渐增多。随访至90天,中耳共振频率接近正常,但与正常听力组仍有差异。随访期间,部分鼓室图形表现正常者,其共振频率测试值仍偏离正常范围,两者有不一致性,但共振频率与镫骨肌声反射之间具有等价性。结论成人中耳共振频率在900~1100Hz之间可以认为正常。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共振频率明显降低,随治疗进展可逐渐升高接近正常。鉴于中耳共振频率与镫骨肌声反射的密切相关性,共振频率的正常提示着中耳功能的完全恢复。中耳共振频率的恢复滞后于226Hz静态鼓室图所监测到的病变时间,它能检测到226Hz静态鼓室图所不能检测到的中耳微小病变。因此,多频鼓室导纳测试对分泌性中耳炎预后的判断较226Hz静态鼓室图更敏感、客观,能够更有效地指导耳鼻喉科医师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