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ATP排名前十的运动员中有2名运动员使用单手反拍击球,其余8名均使用双手反拍击球。在双手反拍击球的技术动作中,上旋球具有较高的威慑力、可靠性、稳定性,是重要技术动作之一。因此,详细、深入地研究双手反拍击上旋球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和生理学特征,对培养运动员掌握科学、合理的技术动作,提高双手反拍击上旋球的技术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6名国家二级网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采用三维摄像技术和表面肌电图无线遥测技术进行同步测试。测试动作为底线直线方向的双手反拍击上旋球,同时测试腓肠肌后段、股直肌、腹外斜肌等12块肌肉的肌电活动。通过Apas System软件对人体和球拍上共23个点进行数据处理,利用Megawin软件对12块测试肌肉的放电进行积分化处理,并利用统计学方法整理分析,得出相关速度、角度、角速度、时间、积分肌电值等结果。通过上述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1)引拍结束时刻,肩关节点的速度最快,肩髋角是43.936°。(2)击球瞬间,得出左侧肢体各关节点运动以髋关节点为临界,左侧上肢运动可以称为鞭打类动作,左侧下肢运动应称为倒鞭打类动作; z轴方向(身体重心的垂直方向)距离为0.118m;肩髋角是18.370°;拍面与地面夹角控制在57°~77°,拍头角度控制在19°~35°。(3)后摆引拍阶段活动强的前五块肌肉依次为:左侧股直肌→右侧腓肠肌后部→左侧肱桡肌→左侧腓肠肌后部→右侧股直肌;前挥击球和随挥阶段活动强的前五块肌肉依次为:左侧三角肌前部→左侧肱桡肌→右侧三角肌后部→左侧肱二头肌→左侧腓肠肌后部。(4)击球前后连续放电过程中,12块肌肉在击球前后开始连续放电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左侧股直肌→左侧腓肠肌后部→右侧股直肌→左侧三角肌前部→右侧腓肠肌后部→右侧三角肌后部→左侧肱二头肌→左侧胸大肌→左侧肱桡肌→右侧腹外斜肌→右侧背阔肌→左侧腹外斜肌。由此得出本文结论如下:(1)击球瞬间,左侧肢体各关节点运动以髋关节点为临界,左侧上肢运动可以称为鞭打类动作,左侧下肢运动应称为倒鞭打类动作。(2)双手反拍击上旋球时,上旋球取决于拍面与地面夹角和拍头角度的有效组合,即拍头与地面夹角和拍头角度呈现负相关。重心位置应控制在垂直于地面高于网球0.118m的高度。(3)在双手反拍击上旋球过程中,引拍结束时肩髋角应控制在髋关节连线后43.936°,击球瞬间肩髋角控制在髋关节连线前18.370°。且应提高背阔肌和腹外斜肌协调收缩能力,有利于形成最佳肩髋角度数。(4)在进行网球双手反拍击上旋球技术动作中,左侧股直肌、右侧腓肠肌后部、左侧肱桡肌、左侧腓肠肌后部、右侧股直肌、左侧三角肌前部、右侧三角肌后部和左侧肱二头肌为主要的工作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