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预后指标与临床治疗的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hu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背景及目的支链氨基转移酶 1(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transferase 1,BCAT1)通过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BCAA)转氨代谢反应增加肿瘤代谢及增殖活性,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有研究提示BCAT1及CD133在肝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中具有预后指导意义,而在乳腺癌中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仍有待于验证。本研究通过分析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亚型中 BCAT1 及 CD133 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病理信息及生存预后的关系,验证乳腺癌中该组合指标表达的临床预后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40例乳腺癌患者并收集肿瘤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从基因层面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测定BCAT1及CD133转录表达水平,从蛋白质层面通过Western blot蛋白电泳实验法测定BCAT1及CD133蛋白质表达水平。另纳入21例乳腺癌患者并收集肿瘤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从代谢层面通过液相分离柱层析法测定BCAA相对含量。从生物信息学预后验证层面通过已发表的生物信息数据库数据验证乳腺癌中BCAT1及CD133表达的临床预后意义。从表观遗传学层面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乳腺癌中BCAT1相关的上游调节机制和下游作用通路。另纳入291例TNBC患者并收集肿瘤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构建石蜡包埋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H评分系统半定量法测定BCAT1及CD133的表达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指标表达分界值,从蛋白质层面及预后层面分析其表达水平与TNBC临床特征、病理信息及生存预后的关系,探究其临床预后价值。另从代谢、生物信息学及表观遗传学3个不同层面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三阴性乳腺癌中BCAT1相关的上游调节机制和下游作用通路。结果在40例乳腺癌组织的研究中,在基因层面上,qRT-PCR提示BCAT1及CD133表达水平随肿瘤分期增加、组织学分级增加及腋窝淋巴结转移而升高。在蛋白层面上,三阴性乳腺癌中BCAT1及CD133的Western blot蛋白信号强度高与其他各亚型。在代谢层面上,液相分离柱层析法提示乳腺癌组织中游离BCAA含量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且BCAA含量高于非支链氨基酸含量。生物信息预后分析提示BCAT1及CD 133高表达与乳腺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降低有关(p<0.01)。在291例TNBC患者的研究中,所纳入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8.7个月(1.37-103.6个月),患者的5年DFS为72.5%,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82.5%。在蛋白质水平,36例(12.4%)TNBC肿瘤组织为BCAT1及CD133双高表达,且该组患者DFS(p<0.001)和OS(p<0.001)均显著降低。预后层面上,BCAT1高表达与CD133高表达均与TNBC的DFS降低(p<0.001)和OS降低相关(p<0.001)。免疫应答层面上,高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与较好的DFS(p=0.002)和OS(p=0.006)呈现显著相关趋势,是TNBC潜在预后指标。此外,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提示与TNBC的DFS和OS不佳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是:BCAT1高表达(DFS p=0.003,OS p=0.001)、CD133 高表达(DFS p<0.001,OS p=0.001)以及低 TIL(DFS p=0.007,OSp=0.033)。结论乳腺癌中BCAT1及CD133的基因表达水平随着肿瘤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组织学分级增加而升高;BCAT1及CD133蛋白质水平在TNBC中均升高;BCAA在乳腺癌组织中代谢水平升高,且高水平BCAT1和CD133与乳腺癌的DFS降低有关。在TNBC中,高免疫应答TIL水平与预后改善相关,而低TIL与DFS、OS不佳相关;BCAT1及CD133高表达与TNBC的不良预后相关,是TNB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背景及目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芳香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AI)增加患者发生骨质流失和骨折的风险,对AI类药物相关骨折特点的探究有助于更高效的监测和干预AI相关骨折不良事件,提升内分泌治疗的临床获益。本部分研究通过挖掘分析美国 FDA 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库(FDA’s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中AI相关骨折报告中的临床及用药信息,探究AI用药与骨折的关联性及发病特点,为乳腺癌患者个体化内分泌治疗提供指导信息。方法本部分研究收集了 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FAERS数据库AI相关骨折事件报告的临床及用药信息,基于非比例分析和贝叶斯分析,应用4种相关性检验统计方法,包括报告比数比法、成比例报告比值比法、贝叶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和多项经验伽马泊松分布缩减法,验证并比较不同AI用药方案与骨折的关联性,同时探究不同AI相关骨折的发病时间及结局等临床特征。结果筛选出AI相关不良事件报告共23064例,其中骨折相关报告657(2.9%)例。阿那曲唑在4种关联性统计方法中结果均为正相关,而来曲唑和依西美坦分别有2项正相关。骨折的转归结局中,“收治入院或延长住院治疗”在依西美坦相关骨折的结局中比例最高(37.2%,;p=0.012)。AI相关骨折的发病时间无显著差异,阿那曲唑、来曲唑和依西美坦相关骨折前的用药时间无显著差异(p=0.236),其平均用药时间分别为25.9±25.1、20.7±23.0和21.8±23.7个月。在3种AI相关骨折中均有报告的次要嫌疑药物中,CDK4/6抑制剂的报告频率最高(34例,16.8%)。结论AI相关骨折前的用药时间在3种AI间无显著差异,阿那曲唑与骨折的统计学关联性较强,临床用药用药期间需增加骨健康关注度。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体重指数(BM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与老年人死亡率独立相关,但这三个因子与老老年(≥80岁)高危心血管病(CVD)患者预后不良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目的是探究hsCRP、BMI及LVEF与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及此三种因素的联合预测价值,旨在为老老年高危CVD人群的风险预测提供新的临床信息。方法:自2012年1月
目的:通过对小耳畸形下颌发育不良综合征双胞胎小家系行二代测序,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寻找其可能的致病基因,为进一步探索其致病机制及开展遗传诊断、遗传咨询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临床上收集了6个小耳畸形下颌发育不良综合征双胞胎小家系,分别采集家庭成员的静脉血2ml,应用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全基因组DNA,并利用Agilent 51M、Agilent SureSelect对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质量检
背景及目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原发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少见类型,预后较差,发病率逐渐升高。原发眼内淋巴瘤(PIOL)是PCNSL的一种特殊类型,很容易出现中枢进展,是大多患者的死因。PCNSL及PIOL的共同点是容易复发,预后差,早期诊断困难。因此寻找高效而敏感的诊断及疾病监测指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前期研究发现脑脊液IL-10对于PCNSL有着重要的诊断及监测价值,但在PI
第一部分:无严重并发症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生物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动脉硬度研究研究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异质性的疾病,目前仅用多导睡眠图难以全面评估OSA。本研究拟在无严重并发症的中青年男性中综合应用生物标记物、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硬度综合评估OSA,并确定这些标记物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75例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呼吸中心就诊的不伴严重并发症的男性受试者,所有参加者均完成临床评估、
目的:目前在超声检查中发现可疑腋窝淋巴结(ALN),但临床体检阴性的患者,常规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但目前很少有模型通过腋窝淋巴结超声及肿物病理来预测前哨淋巴结(SLN)及非前哨腋窝淋巴结的状况。本研究通过比较患者的ALN超声、病理特征及前哨阳性率等,旨在构建一个方便实用的前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PUMCH-SLN)。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PUMC
研究目的有关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治疗方法的探索、创新研究已有许多相关文献报道,自体肋软骨支架移植进行部分耳再造术依然是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但是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由于其自身复杂的结构特点、残耳软骨量及皮肤量的差异,治疗方法上可有多种选择。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根据耳甲腔型小耳畸形严重程度不同,其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时机有着明显的差异。本课题拟对临床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得到一个相对详细、个
研究背景:Claudin-7是细胞间紧密连接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其在肝癌、乳腺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并促进了这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及发展,然而claudin-7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明确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claudin-7的表达情况,评估claudin-7在结直肠癌中的预后意义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转移的影响,并对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分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底物8样蛋白3(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kinase substrate 8-like protein 3,EPS8L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作用机制,寻找晚期肝癌系统性治疗的新靶点。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关于HCC的RNA-seq数据,得到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的基因。使用短发
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胆囊上皮原发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失去手术根治机会。胆囊癌恶性程度非常高,对常规化疗较不敏感,目前临床上可用治疗手段有限,预后很差。因此,通过对胆囊癌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以期发现高效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超级增强子(super-enhancer,SE)是基因组上有很强转录活性的增强子簇,通过富集大量的转录因子、
[中文摘要]目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恶性肿瘤启动侵袭和转移过程的一个关键步骤,由于EMT过程而导致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异质性也给基于上皮型抗原的CTCs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挑战。虽然有证据表明基于EMT标志物的CTCs异质性与疾病进展相关,但在临床应用方面尚无统一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