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正典”与误读——不同视域下的建筑文本解释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led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建筑的理解出发,发现在建筑文本的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对于真理解释唯一性的讨论。正如现代主义建筑在自然科学的巨大影响下所产生的独断论的倾向一直被后现代主义者所反思一样。那么对于建筑文本的解释是否有章可循,抑或根本就不曾存在所谓的真理。这里笔者一方面引入了文学理论中关于文本解释的“正典”与误读辩证思考的方法,另一方面借助在解释学哲学所展现的不同的视域中的建筑文本解释,完成了从建筑学内、外两个方向对于建筑文本解释自身的反思。  论文最初梳理了解释学历史上的四个时期,针对不同时期解释学所关注的主要范畴和相关方法,结合建筑学自身的学科特征,创造性的将建筑文本的解释定义为在“形、意、用、道”四个视域下的解释活动。进而本文从解释学与建筑学相结合所产生的具体解释视域进行分析。这一过程是沿着由初级向高级,由现象向本质的探索展开的。一、在古典解释学所提供的建筑“形”的视域中,应用“符号逻辑方法”和“语言修辞方法”对建筑的形式发生、演化做出假设以至对建筑形式未来的走向进行了展望;二、在一般解释学的所构建的关于作者意图、读者意味与文本意蕴的讨论视域下,完成了建筑“意”的考察;三、在此在解释学的帮助下,发现在“用”的视域中建筑解释的存在论价值;四、哲学解释学为我们呈现了近乎玄学的“道”的视域,并在解释之“道”的指引下,区分了建筑文本解释中的“正典”与误读。同时创造性的确立了建筑文本的误读在解释中的地位。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尽管解释哲学与建筑学的结合是以解释学自身的发展历程为轴线。但并不意味着,在“形、意、用、道”四个视域中的建筑文本解释本身具有显著的等级差别,这也是笔者引入“视域”作为基本概念的初衷。本文的另外一个焦点在于揭示:如果我们从各自的解释视域出发,所得到的解释结果异于他者而被互相指责为误读时,那并不意味着解释的失败,而这样的事实向我们展示的正是“解释”的开始。
其他文献
中心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标志性窗口,是城市中较早形成的地区,是反映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敏感地区,也是空间形态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本文研究的重点--空间形态的演替较好的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善,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化和精神载体,其重要地位很明显。高校图书馆中的交往空间,是学生和教师交往活动、作为服务于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一种活动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城市化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城市人口将达到8.
学位
在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城市化这两大背景下,中国失地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需求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在当今以“居家养老”为主流养老模式的前提下,如何良好的改善失地老人居住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生活在钢筋水泥环境下的城市居民,更加渴望能够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城市广场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城市空间,更重要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和住房需求的增加,二战后,工业化住宅在很多国家逐渐发展起来。工业化住宅的出现在战后复兴期内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居住问题。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工
当前中国历史城市保护的重心是历史街区的保护。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是历史街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最尖锐的技术矛盾之一。本文综合运用建筑遗产保护、城
学位
徽州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丰富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徽文化圈影响下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瑰宝,具有保护研究的价值。徽州古村落的街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