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参与的多步骤过程,涉及多种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目前为止,人们对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了解不多。MTS1/p16基因和端粒酶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探讨MTS1/p16基因和端粒、端粒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我们利用PCR、PCR-SSCP、PCR-TRAP、South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改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影响端粒酶活性的有关因素。此外,为了进一步开展子宫内膜癌的体内实验研究,我们还利用人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建立了子宫内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和原位移植瘤模型。实验结果如下: 1.成功建立了5株子宫内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和2株原位移植瘤模型,鉴定了其生物学特性。 2.检测了46例子宫内膜癌、7例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MTS1/p16基因缺失、突变、甲基化和蛋白表达的改变,发现MTS1/p16基因第一外显子的甲基化是MTS1/p16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功能失活的主要原因。 3.研究了46例子宫内膜癌和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端粒长度的变化和端粒酶活性的改变,发现端粒酶的活性反映了肿瘤细胞和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值活性,正常生育期子宫内膜端粒酶的活性受月经周期依赖方式的调节。 4.PCNA的蛋白表达和肿瘤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密切的关系,微血管密度的高低可能是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上述实验结果的获得证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到抑癌基因MTS1/p16的失活和端粒酶活性的改变,建立的子宫内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和原位移植瘤模型为进一步开展子宫内膜癌的体内实验研究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