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制度则代表了人们力图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的一种尝试。古往今来,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界的诸多学者均认识到了制度的重要意义。而在一个复杂社会、超大社会中,制度更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价值。当人们讨论、研究制度时,往往暗含着制度应为有效制度这一前提,同时也关注如何将制度建设为有效制度,如何促进制度的有效供给、实施与变迁等理论问题。就目前而言,多数制度研究尚未将制度的有效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问题加以论证,而理论界也日益认识到该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就中国当下政治实践而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制度建设虽成效显著,制度失效问题亦愈加突出。由此而生的问题在于,仅仅有制度远远不够,还需要研究如何将制度建设为良善的制度,如何保障良善的制度得到有效实施。本文由政治学与法学相结合的视角切入,以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等研究成果为基础,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追问何谓制度的有效性、哪些是影响制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等命题,既可以拓展制度研究的面向、广度与深度,又可以为制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第一章分析了制度及有效性两大基本范畴:在规则、组织及结构等意义上探讨了制度的概念;在个体、权力与社会层面论述了制度的意义;阐述了制度供给、制度均衡和制度变迁等制度相关概念;分析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内生制度与外生制度,宏观制度、中观制度与微观制度等制度分类;厘清了制度的多元性、趋同性及渐进性等特征;并将有效性界分为价值正当与效力达成的综合体。第二章界分了制度有效性的含义,将制度的有效性界分为内在有效性与外在有效性之有机统一,认为其统摄制度的合法性与制度的实效性两大核心要素,并从规范、程序、经验、效力与理念等层面明确了制度合法性的内涵,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将制度的实效性解释为制度效力实现、问题解决、目标达成与绩效提升的统一。在解决了何谓制度的有效性问题之后,文章力图厘清影响制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以此构建起制度有效性研究的基本架构。自第三章至第六章,文章重在探讨影响制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将其归结为制度规则、制度运行、制度环境与制度相关人四个方面。第三章分析了影响制度有效性的制度规则因素。制度规则因素主要包括生成因素、本体因素与系统因素:制度规则生成的合法性、科学性与民主性关乎制度的有效性水平;制度规则的本体因素涉及形式、内容两个方面,形式是否符合明确性、完整性、公开性等要求影响制度的有效性;制度内容方面的价值选择、信息、权力关系、一般性、可行性、前瞻性、统一性与适应性等因素与制度的有效性密切关联;制度规则系统的完备性、统一性、自足性因素与制度的有效性水平息息相关。第四章重点探讨影响制度有效性的制度运行因素。制度实施、制度监督、制度保障与制度反馈因素影响制度的有效运作。制度实施的主体、成本、统一性与稳定性,制度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合理,制度的组织保障、资源保障与救济保障,制度的反馈机制等均系影响制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第五章研究了影响制度有效性的制度环境因素。制度环境非常复杂,对制度有效性的影响也更为深入。制度环境构成制度实施的基础,同时也受制度的影响,制度与制度环境的互动影响着制度的有效性水平。在构成制度环境的诸要素中,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与自然环境均关涉制度的有效性水平。第六章阐释了影响制度有效性的制度相关人因素。制度相关人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对制度的有效性也会产生更为直接、多样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制度相关人对制度的有效性所生之影响也迥异。制度相关人的偏好、能力、理念及道德水平均与制度的有效性水平密不可分。影响制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一个多变量综合体,各因素紧密关联、相互影响。要提升制度的有效性水平,即应勾连起制度规则、制度运行、制度环境与制度相关人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建设良好的制度、促进制度的有效实施改造制度环境、引导制度相关人选择合乎理性、合乎正当价值的行为;通过优化制度环境,为制度创设与实施提供支持,并革新制度相关人的理念、偏好,为良善制度的创设与实施积累必要的社会资本;通过发挥制度相关人的能动作用,使社会精英与各个阶层能够共同发挥对制度生成与变迁的推动作用;通过制度相关人素质提升、理念革新、偏好改变推动制度环境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度的有效性之实现,应以有效解决现实问题为根本,充分发挥官方权威与民间力量的积极性,以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为基础,达致制度合法性与合法律性的统一,制度应然效力与实然效力的统一,制度规则生成、制度规则本体与制度规则系统的统一,制度规则、制度运行、制度均衡与制度变迁的统一,并推进制度、制度环境与相关人的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