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膨胀螺钉系统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观察和分析。材料和方法:21例颈椎术后患者纳入该研究。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1岁,平均43.58岁;13例外伤所致,8例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减压范围:单一节段者8例,两个节段者13例。患者均接受颈椎前路膨胀螺钉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患者随访时间从3个月到2年,平均9.7个月。术前和术后定期随访拍摄颈椎正侧位和CT,观测临床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凸曲度,内植物融合情况,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手术情况。临床疗效通过JOA评分评定。应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JOA评分对比采用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2.48min,平均出血量31.12ml。随访时间3个月到2年,平均9.7个月。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术前7.42±0.18,术后13.19±0.18,末次随访时14.24±0.18)。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患者颈椎曲度的测量(术前15.59±1.88、术后18.74±2.32、末次随访时16.63±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的颈椎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患者椎间隙高度(术前6.31±1.56、术后8.78±1.90、末次随访时7.59±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的椎间隙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术后内固定融合率均为100%。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内植物并发症。结论:1.膨胀螺钉系统用于ACDF病例中,术后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末次随访和术后相比,改善率提高明显;2.该系统维持术后颈椎生理曲度满意,保持了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3.维持良好的椎间隙高度,为植骨块与上下椎体间融合提供条件;4.术后12个月随访表明所有患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