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能谱CT与常规CT在胰岛素瘤术前诊断中的比较目的:比较能谱CT与常规CT在胰岛素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比分析14例行能谱CT检查的胰岛素瘤患者与11例行常规CT检查的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症状持续时间、CT扫描与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肿瘤大小以及对比噪声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的性别组成及肿瘤位置,并用其比较常CT与能谱CT以及不同种类的能谱CT图像(最佳单能量图,碘基图)术前对胰岛素瘤的检出率。结果:经组织病理学诊断能谱CT组共有肿瘤16个(14例患者,其中2例患者有2个肿瘤),常规CT组共有肿瘤14个(11例患者,其中1例患者有2个肿瘤,另有1例患者有3个肿瘤)。能谱CT组与常规CT组的年龄[(50.31±0.47)岁,(44.93±0.69)岁)]、性别组成[(男:女=8:6),(男:女=7:4)]、症状持续时间[(32.89±5.12)月,(28.36±6.87)月]、CT扫描与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8.38±0.33)天,(7.01±0.30)天]以及肿瘤的大小[(25.8±0.34)mm,(24.1±0.47)mm]和位置[(h-n:b-t=10:6),(h-n:b-t=11:3)]均无差异(P值均大于0.05)。单独使用最佳单能量图(81.2%)、单独使用碘基图(87.5%)以及结合最佳单能量图与碘基图的CT能谱成像(93.8%)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CT(71.4%),但它们之间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碘基图(3.86±2.43)与最佳单能量图(3.74±2.18)的对比噪声比均大于常规MDCT(3.13±2.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31)。结论:与常规MDCT相比,能谱CT多参数图像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术前对胰岛素瘤的诊断能力。第二部分CT能谱成像在鉴别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中的价值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在鉴别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慢性肿块型胰腺炎患者与26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期(动脉期,胰实质期)增强CT扫描,并采用能谱成像模式。测量并计算的定量参数有标准化碘浓度、水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组与胰腺癌组两组之间的定量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来评估CT能谱成像鉴别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在动脉期和胰实质期两期,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组的标准化碘浓度(0.25±0.17,0.46±0.22)和能谱曲线斜率(1.42±0.76,2.74±1.53)均高于胰腺癌组的标准化碘浓度(0.06±0.03,0.22±0.07)和能谱曲线斜率(0.92±0.46,1.27±0.5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水浓度在动脉期和胰实质期两期均无差异(P=0.603,P=0.7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表明动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曲线下面积(0.864)最大,其阈值为0.100,相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88.5%。结论:CT能谱成像通过碘浓度定量分析能够提高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第三部分能谱CT定量分析在胰腺囊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目的:探讨胰腺假性囊肿、黏液性囊性肿瘤及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能谱CT成像特征,以提高对它们的鉴别诊断能力。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包括胰腺假性囊肿22例,黏液性囊性肿瘤18例和实性假乳头状瘤11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期(动脉期,胰实质期)增强CT扫描,并采用能谱成像模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评估定性指标间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评估定量指标间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用来评估在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能谱CT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最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联合进行多参数诊断。结果:三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从大到小依次为黏液性囊性肿瘤(58.56±10.48)、假性囊肿(45.23±12.52)和实性假乳头状瘤(36.09±18.27)(P=0.000)。假性囊肿患者均有症状,黏液性囊性肿瘤患者多数有症状,而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则较少有症状(P=0.013)。实性假乳头状瘤多含有实性成分(72.7%),而假性囊肿则很少见到实性成分(0.09%),黏液性囊性肿瘤的实性成分阳性率(33.3%)居中(P=0.001)。胰腺假性囊肿(0.27±0.14,0.26±0.17)、黏液性囊性肿瘤(0.58±0.22,0.58±0.20)和实性假乳头状瘤(1.17±0.31,1.25±0.37)在动脉期和胰实质期两期的能谱曲线斜率均有显著差异(P=0.000)。胰腺假性囊肿(1.53±1.01,1.45±1.01)、黏液性囊性肿瘤(3.28±1.36,3.31±1.39)和实性假乳头状瘤(7.96±1.93,8.41±3.04)在动脉期和胰实质期两期的碘浓度有显著差异(P=0.000)。胰腺假性囊肿(2.03±1.18,2.11±1.21)、黏液性囊性肿瘤(4.82±1.87,4.08±1.83)和实性假乳头状瘤(10.23±2.43,10.69±4.05)在动脉期和胰实质期两期的钙浓度有显著差异(P=0.000)。胰腺假性囊肿(7.57±0.10,7.57±0.11)、黏液性囊性肿瘤(7.80±0.12,7.80±0.12)和实性假乳头状瘤(8.11±0.16,8.13±0.15)在动脉期和胰实质期两期的有效原子序数有显著差异(P=0.000)。多参数联合诊断的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碘(水)浓度、钙(水)浓度联合的典型判别函数系数分别为动脉期:-868.13,2742.64,-162.67,66.499;胰实质期为-190.99,206.55,63.20,-34.09;常数项为-11133.07。结论:胰腺囊性病变的囊性部分在能谱CT成像上具有不同的定量特征,能够为它们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并提高鉴别诊断能力。第四部分能谱CT在胰腺癌术前分期中的研究目的:探讨能谱CT在术前评估胰腺癌TNM分期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期(动脉期,胰实质期)增强CT扫描,并采用能谱成像模式。测量并记录的定量参数有动脉期的碘浓度、水浓度及40~140ke V(以10ke V为间隔)的单能量水平CT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定量资料的组间差异。结果:受侵脂肪40~140ke V的单能量水平CT值、碘浓度均大于正常脂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侵脂肪与正常脂肪的水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淋巴结与胰腺癌病灶的40~140ke V的单能量水平CT值、碘浓度及水浓度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转移瘤与胰腺癌病灶的40~140ke V的单能量水平CT值、碘浓度及水浓度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能谱CT定量分析能够区分正常脂肪与受侵脂肪,并判断淋巴结、肝脏病灶与胰腺癌的同源性,有助于术前评估胰腺癌的TNM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