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①在15具(30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背阔肌及其主要血供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②对1具(2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作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及肌瓣与穿支瓣分离的共蒂“扇形”瓣进行模拟手术。③在15位(30侧)成人活体上,利用多谱勒血流探测仪作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体表定位,并与尸体解剖学资料对照观察。结果 ①背阔肌肌肉及其表面的皮下组织、皮肤是多源性供血,以胸背动脉及其肌皮穿支为主要供血官支,同时还有肋间动脉、腰动脉、直接皮动脉支供血。②胸背动脉的内、外侧支分叉点,即神经血管门,位于肩胛下角平面上方3.66cm(2.80cm~4.80cm),肩胛下角垂线外侧5.56cm(4.43cm~6.12cm)处。③胸背动脉的内、外侧支起点处血管外径为:内侧支血管外经平均为1.14±0.13 mm(在0.93mm~1.42mm之间变化),外侧支血管外经平均为1.12±0.11mm(在0.86mm~1.36mm之间变化)。④在32侧标本中,共发现血管外经大于0.5mm的肌皮穿支102支,其中来自胸背动脉内侧支的穿支数为56支(占55%),来自胸背动脉外侧支的穿支数为46支(占45%),其中最大一支肌皮穿支血管直径平均为0.82±0.11mm(0.68mm~1.08mm)。每侧标本内侧支平均发出的1.9支(在1~3支之间变化),外侧支平均发出1.8支(在1~3支之间变化),另有外径小于0.5mm的穿支约24支,在靠近脊柱缘处有来自肋间动脉与腰动脉的肌皮穿支血管76支。⑤胸背动脉内、外侧支的肌皮穿支外径大于0.5mm的穿支血管主要集中在距神经血管门下约8.5cm(变化在6.4~9.2cm之间)范围内。或将神经血管门(位于肩胛下角平面上方3.66cm,肩胛下角垂线外侧5.56cm)设计a点,髂后上嵴水平线与脊柱正中垂线的交点为b点,肩胛下角的水平线与ab轴的交点为c点,以c点为圆心,3.0cm为半径画圆,该圆内即是直径大于0.5mm的肌皮穿支血管的集中区域。⑥经成人活体背阔肌表面皮肤测得穿支血管184支(30侧),136支血管(占74%)位于肩胛下角水平面上下,与尸体解剖学资料相对照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论通过本组解剖学研究与活体测定结果对比观察,胸背动脉的肌皮穿支血管位置恒定,管径粗,主要集中在距神经血管门下约8.scm范围内,血管蒂长,适宜制作成以肌皮穿支为蒂的肌皮穿支瓣移植,供区病损小,尚若制作成“扇形”瓣,在不增加供区病损的情况下,所能提供修复的受区缺损面积更大,且外形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