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背动脉肌皮穿支瓣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意义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z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①在15具(30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背阔肌及其主要血供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②对1具(2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作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及肌瓣与穿支瓣分离的共蒂“扇形”瓣进行模拟手术。③在15位(30侧)成人活体上,利用多谱勒血流探测仪作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体表定位,并与尸体解剖学资料对照观察。结果 ①背阔肌肌肉及其表面的皮下组织、皮肤是多源性供血,以胸背动脉及其肌皮穿支为主要供血官支,同时还有肋间动脉、腰动脉、直接皮动脉支供血。②胸背动脉的内、外侧支分叉点,即神经血管门,位于肩胛下角平面上方3.66cm(2.80cm~4.80cm),肩胛下角垂线外侧5.56cm(4.43cm~6.12cm)处。③胸背动脉的内、外侧支起点处血管外径为:内侧支血管外经平均为1.14±0.13 mm(在0.93mm~1.42mm之间变化),外侧支血管外经平均为1.12±0.11mm(在0.86mm~1.36mm之间变化)。④在32侧标本中,共发现血管外经大于0.5mm的肌皮穿支102支,其中来自胸背动脉内侧支的穿支数为56支(占55%),来自胸背动脉外侧支的穿支数为46支(占45%),其中最大一支肌皮穿支血管直径平均为0.82±0.11mm(0.68mm~1.08mm)。每侧标本内侧支平均发出的1.9支(在1~3支之间变化),外侧支平均发出1.8支(在1~3支之间变化),另有外径小于0.5mm的穿支约24支,在靠近脊柱缘处有来自肋间动脉与腰动脉的肌皮穿支血管76支。⑤胸背动脉内、外侧支的肌皮穿支外径大于0.5mm的穿支血管主要集中在距神经血管门下约8.5cm(变化在6.4~9.2cm之间)范围内。或将神经血管门(位于肩胛下角平面上方3.66cm,肩胛下角垂线外侧5.56cm)设计a点,髂后上嵴水平线与脊柱正中垂线的交点为b点,肩胛下角的水平线与ab轴的交点为c点,以c点为圆心,3.0cm为半径画圆,该圆内即是直径大于0.5mm的肌皮穿支血管的集中区域。⑥经成人活体背阔肌表面皮肤测得穿支血管184支(30侧),136支血管(占74%)位于肩胛下角水平面上下,与尸体解剖学资料相对照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论通过本组解剖学研究与活体测定结果对比观察,胸背动脉的肌皮穿支血管位置恒定,管径粗,主要集中在距神经血管门下约8.scm范围内,血管蒂长,适宜制作成以肌皮穿支为蒂的肌皮穿支瓣移植,供区病损小,尚若制作成“扇形”瓣,在不增加供区病损的情况下,所能提供修复的受区缺损面积更大,且外形美观。
其他文献
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是临床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随着心脏移植的开展,移植心脏排斥反应的监测和预防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而又难以克服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
小额诉讼程序在世界各国和许多地区已经被普遍采纳,我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也于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小额诉讼程序,但却只有一条法条。可喜的是在2015年2月4日刚
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综合类大学组建学生乐团不仅给音乐类专业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实践平台同时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传播高雅艺术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类大学不同于艺
目的:多种病理、生理条件均可导致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防护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研究价值。一氧化氮(NO)是一种功能强大的血管舒张因子,具有多种功能
目的:创伤后应激反应紊乱(PTSD)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等继发性全身损害的重要因素和关键性始动因素,而早期全身性损害又是引起创伤后死亡的重
本文论述了基于物联网的数据采集系统的前端设计与研究,并对中小企业尤其制造业的ERP系统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使用拥有数据采集和快速数据抽取功能的ERP系统能使企业信息化并优
采用磷酸镁水泥(MPC)、粉煤灰和油菜茎秆制备新型绿色混凝土,探讨了该混凝土作为保温隔热墙体材料的可行性,并讨论了油菜茎秆的掺量和尺寸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测试了所制备的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3
周围神经(Peripheral Nerve,PN)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临床的一大难题,临床常用的方法以自体神经移植效果较为肯定,目前尚未有任何移植材料能取代自体神经移植。但自体神经移植由于来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繁荣发展,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智慧旅游应运而生。目前京津冀区域旅游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