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辅助单晶6H-SiC纳米切削机理的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0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晶6H-SiC作为典型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因其具有优越的物理和电学性能而在半导体行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单晶6H-SiC也是一种典型的硬脆材料,在对其进行超精密加工过程中,极其容易发生脆性断裂。离子注入辅助硬脆材料的超精密加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硬脆材料的加工性能,改善加工效果。鉴于此,本文开展了单晶6H-SiC纳米切削机理、离子注入单晶6H-SiC损伤形成机制、离子注入辅助单晶6H-SiC纳米切削机理的研究,借此提高单晶6H-SiC的加工性能,进而提高加工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首先,对课题研究中所使用的主要表征技术(拉曼(Raman)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后续检测及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拉曼光谱技术,详细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及分析过程中的常用概念;研究了拉曼光谱检测过程中三个重要参数(探测深度、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EBSD技术,详细分析了其在晶体结构鉴别和晶面晶向确定两个方面的应用及计算方法。(2)其次,对单晶6H-SiC的塑性去除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单晶6H-SiC进行纳米切削实验,实现了各种切削深度下加工表面及切屑形貌的在线观测,表明当切削深度小于金刚石刀具的刃口半径时可实现单晶6H-SiC的塑性去除,并且脆塑转变深度与刀具刃口半径相接近;EBSD表征结果证明了单晶6H-SiC的塑性去除机制与加工过程中非晶相变密切相关。(3)然后,对离子注入单晶6H-SiC损伤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精确控制21种不同Ga+注入剂量对6H-SiC进行注入实验,发现单晶6H-SiC的临界非晶化注入剂量和饱和非晶化注入剂量分别为2.81×10144 ions/cm2和5.31×1016ions/cm2;离子注入所引起的最大非晶层厚度出现在7.13×10166 ions/cm2,此时表面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材料去除。本文提出了一个损伤形成模型对不同注入剂量下单晶6H-SiC的损伤形成机制进行解释和分析,并且证明在离子注入过程中,离子注入能量决定了损伤形成的深度范围,注入剂量决定了损伤形成的过程。(4)最后,对离子注入辅助单晶6H-SiC纳米切削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有无离子注入的单晶6H-SiC进行纳米切削实验,直接证明了离子注入对于提高单晶6H-SiC加工性能的有效性。通过对切屑形貌的在线观测和理论分析,提出一个加工模型对离子注入辅助单晶6H-SiC纳米切削机理进行解释。
其他文献
<正> 在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中共有21个地方标有“-”,“-”表示那种物质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室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本单位,加强开放型研究室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促进社会服务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长春理工大学脑信息学研究室的建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重要的岗位职责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在工作方法上寻求突破、精益求精,做引领型、创
土石坝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建设最为普遍的一种坝体型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土石坝建设的数量也逐步增加,对土石坝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
作为国内知名的周报,《南方周末》于2007年在其评论版创办了新闻漫画专栏——“漫画一针”。为加深对新闻漫画的认识,为媒体更加灵活地运用新闻漫画提供思想助益,本文选取“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市场的不断完善,许多企业争相在发展的浪潮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期望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作为迅速增强竞争力的途径
针对传统数控系统控制精度不高、智能程度不强、无通信网络、无法实现控制系统联网和协调控制等缺点.设计一种智能数控控制系统,将4G网络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数控机床控
参与型体育旅游近年来发展迅猛,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业交叉发展的新业态,尤其是越野跑、马拉松赛事等参与型体育旅游产品异常火爆。随着市场体育旅游产品的增多,行业竞争势必会
首先,在绪论部分对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以TCO理论、采购成本控制过程理论、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等理论出发来指导全文对A公司的采购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