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肿瘤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术后睁眼及拔管时间,探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在老年肿瘤患者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112例,ASA Ⅰ~Ⅱ级;年龄65~79岁。随机均分七氟烷组(S组)及丙泊酚组(P组)。患者入室后吸氧,建立静脉输液通路,桡动脉穿刺置管,并监测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当患者各项监测指标稳定5min后,开始进行麻醉诱导,静脉注射2mg咪达唑仑后,应用靶控输注系统(TCI2Ⅱ型),以3ng/ml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和3μg/m1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进行靶控输注,当患者BIS值降到60时,静脉注射四个ED95的顺阿曲库胺。待顺阿曲库铵起效后,行气管插管,接Drager Fabius2000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呼吸频率为12次/min,潮气量为10ml/kg,吸呼比为1:2,以Datex床醉气体监测仪对患者呼气七氟烷浓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PETCO2)进行监测。S组麻醉诱导后停止丙泊酚靶控输注,开始吸入七氟烷,而P组继续靶控输注丙泊酚。所有患者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均保持在3ng/ml,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40-60之间。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调整七氟烷浓度和丙泊酚靶控浓度。所有患者在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止使用顺阿曲库铵,当腹膜缝合结束后,静脉注射2μg/kg芬太尼,同时减小七氟烷吸入浓度或丙泊酚血浆靶浓度。手术结束前5分钟停止使用所有麻醉药物。观察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O)、切皮时(T1)、手术结束时(T2)、拔管时(T3)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值及心率血压乘积(RPP),同时记录术中血压心率的最大值及最小值、术后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手术类型、平均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患者心血管指标2.1两组患者在T0、T1、T2、T3时的收缩压、舒张压、MAP、R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收缩压、舒张压、MAP、HR、RPP的最小值、最大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2S组和P组患者T1、T2、T3时刻的收缩压、舒张压、MAP、HR与TO时刻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苏醒及恢复情况S组患者术后睁眼和拔管时间分别是5.02±3.67min和9.29±3.90min,P组睁眼和拔管时间分别是10.02±4.51min和14.95±4.58min,S组患者比P组清醒和拔管速度更快(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与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均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但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组的清醒速度更快,在老年肿瘤患者临床麻醉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