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珊瑚礁样品中菌株分离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caonimalegebicaon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具有着陆地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其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有着辽阔的表面积,为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海洋还具有着生态环境多样性的特点,具有低温、高温、高压、高盐、光照、黑暗、营养贫瘠或富积等特殊生境。再次,因为人类深入开展对海洋生物研究的时间相对较短,许多方面还有待发展,这就为对海洋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南海作为中国四大海域中靠近赤道的海域,其与热带的雨林相似,具有着比其他海域更加丰富的物种和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本文以采自南海海域的珊瑚礁为样品,通过对样品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得到放线菌、真菌等菌株。再通过相关的筛选机制,筛选出具有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菌株,然后对其进行大规模发酵,利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如海虾毒理实验、抑菌实验、HPLC检测等,经过分离纯化等手段的运用,分离出其中的活性成分,再对其进行结构鉴定,最后将有研究价值的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种属。本研究利用二十种差异性较大的培养基,从四个珊瑚礁样品中分离出67株放线菌,7株真菌。通过活性筛选、产物HPLC检测对比分析等,最终选取了其中两株放线菌,一株真菌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经过对菌株进行培养基等培养条件的筛选优化、活性物质追踪、大型发酵生产、硅胶柱层析、HPLC制备等方法的运用,从中得到了一些化合物单体,经1H,13CNMR波谱数据分析等,确定其中一个单体为利迪链霉素。最后对其中用于大型发酵的两株放线菌和所分离菌株中表型较特殊、具有代表性的几株放线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为链霉菌属和诺卡氏菌属的放线菌。
其他文献
  荒漠区严酷的气候条件以及日益加剧的人为干扰,使荒漠区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啮齿动物是荒漠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者。土地开垦和放牧是对我国
多功能荧光探针由于一个探针可以检测多个目标,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成为荧光探针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将文献报道的单功能荧光探针发展成多功能荧光探针和设计合成新的多功能荧光探针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改变溶剂体系、加入添加剂和设计合成的方法获得了三个多功能比色和荧光探针。研究了探针的合成、表征、对离子的检测条件、传感性能和机理。文献中由罗丹明B和2-噻吩甲胺合成的化合物(RTMA)在DMSO/H2
超级电容器,它是一种用于储能的元件,其原理基于电极/溶液界面的电化学过程。它既有可以和电池相比拟的储能能力,又有像静电电容器一样的大的放电功率。因为其众多的突出的优
  我们于2014年7月-9月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7°39′30□-117°55′47□E,27°48′11□ -28°00′35□N)进行了小型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试图摸清该区啮齿目、食
本文首先在对气敏传感器的发展、分类、应用以及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气敏机理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和评述的基础上,对目前应用最广泛,最具开发前景的纳米SnO2气敏材料的制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