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主要方式是在教师引导下亲历探究活动,在实践中建构与生成认知世界的经验。科学课程不但是统一的、静态的“文本课程”,而且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建构与创造的个性化的、动态的“体验课程”。教师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对既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做情境性的改变与生成,即被认为是“科学课程创生”。课程创生倡导教学主体间平等的合作与交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多元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课程创生把教师从“课程执行者”角色中解放出来,能够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课程创生植根于具体的情境,故选取山东省青岛市一所公办学校为个案,综合运用访谈法、案例研究等方法,在小学三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中各选取一个班级,对三位教师创生科学课程的做法进行观察,并结合全国优秀科学教师的教学案例,尝试总结小学科学课程创生的内容与一般过程。本研究探索发现,优秀教师能够系统思考现行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主动建构独特的课程理解,从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创生课程。具体包括:根据本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把统一的课程目标转化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整合与生成科学课程目标;教师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对课程与教学内容进行本土化的加工,并选用适切性的教学方法呈现与转化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对学生和情境的适应性;在评价方面,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和改善作用,增强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访谈梳理教师创生课程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发现科学课程创生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师与课程文本对话,在理解课程设计者意图的同时,把自身的生命体验和知识经验融入课程,并合理联系其它学科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的意义;在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主动开发利用多种科学课程资源,增加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重构学生的课程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把握创生时机,及时捕捉与转化利用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建构教育经验;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分析学生的反馈情况,对自身的创生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观念进行反思,调整创生思路,增强课程创生的有效性。通过案例研究和文献梳理,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创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生成性不足,未能从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整合科学探究、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维度的目标;对教材内容加工的批判性不足,教师限制学生表达个人真实的观点;课程创生中的学生参与不足,学生亲身参与探究的时间和讨论交流机会较少;缺少对各类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忽视了对教师和学生本身资源的开发,并且对学校数字化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教师要增强课程创生意识,树立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观,超越课程执行者角色。教师在教学前要做好前测,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进行弹性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课程理解,与学生共同创生课程。学校领导者要重视科学教育,引领教师合作创生课程,组织校本研修活动,加强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建立科学课程资源库,完善激励教师创生课程的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科学课程创生的政策引导,为各地各校的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根据科学教师师资队伍情况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高校、科研机构社区和家庭要为课程创生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资源支持,与学校教师共同优化创生生态。鉴于本研究的个案研究特点,其研究结果的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