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科学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密切相关。如果不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全球升温将可能引起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大批物种灭绝等严重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人类活动主要是燃烧大量化石能源。能源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各种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能源。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在未来几十年中,很难改变化石能源在人类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了减缓气候变化,把气候变化控制在避免危险人类干扰范围内,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有必要通过国际气候制度,约束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 面对已经启动的有关2012年以后的国际气候制度谈判,国际上提出了40余种国际气候制度设计方案,其中大部分来自发达国家,人文发展的基本需要方案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三个主要方案之一。本论文从理论上和模型计算上,对该方案做了迸一步丰富和完善。 本论文在比较分析各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可持续人文发展,即发展的日的是扩大人的选择范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当代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不应侵犯后代满足其基本需要的权利。可持续人文发展的核心是人类个体具有平等权利的原则,一方面要求缩小贫富差距,保障所有人基本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要求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由于基本需要满足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这一人文发展基本需要分析框架可适用于气候变化问题,即通过基本需要的界定和调整,实现保护地球气候系统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这两个目标。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从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经济和城市社会过渡的关键阶段,涉及全社会人造资本存量的快速积累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是满足大多数人基本需要的重要条件。因此,本文确定了两个水平上的基本需要:一是生存水平的基本需要,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消除绝对贫困相对应;另一个是体面生活水平的基本需要,和工业化、城市化过程的基本完成相联系。满足基本需要,具有明确的能源含义,必须在国际气候制度设计中加以考虑。 参照各国消费水平和科学研究结果,本文首次在数量上界定了生存水平和体面生活水平对衣、食、住、行、以及对服务的基本需要。在此基础上,参照欧盟国家90年代的技术水平,利用实物核算的生命周期法,以中国为例,测算出满足中国13亿人体面生活水平,每年所需的能源总量和人均能源需要。 根据能源需要,参照中国2003年的能源结构,本文进一步测算出满足基本需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含义。该指标在国际气候制度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分析在方法和结论上,既是完整的低碳人文发展方案的一部分,也可以和紧缩与趋同、毕业和深化、以及温室气体减排、限排以及赋予能力等方案和途径进行比较,考察其国际制度含义。 本论文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在需要分析方面深化了人文发展基本需要理论框架:二是在分析城市化、工业化、贫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区分两个水平的基本需要:生存水平和体面生活水平的基本需要:三是在参照各种国际机构有关各国的各种消费和各方面生活水平的统计数据和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对两个水平的基本需要做了量化界定;四是通过将基本需要局限于居民家庭的最终消费需要,利用西欧国家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能源需要案例分析结果,算出利用西欧现有技术,满足13亿中国人体面生活水平的基本需要的能源含义和排放含义。从而克服了人文发展基本需要理论模型量化上的方法学和技术障碍,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