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恶性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极具入侵性的肿瘤,主要起源于胸膜和腹膜组织间皮细胞。由于现阶段对此肿瘤的诊断方法大多存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能兼顾等问题,大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已处于晚期。也因缺乏高效准确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患者的平均生存率仅为9-12个月。然而,如果在早期就能对恶性间皮瘤的发生做出诊断,病人的5年生存率将预计提高到40%。因此,开发出一种准确高效的恶性间皮瘤早期诊断方法对其诊断、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据WHO201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80%的恶性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的长期接触有关,并因此导致了长达30年或更久的潜伏期。然而,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免疫监视作用的存在,对早期肿瘤的异常变化发生灵敏的反应,产生自身免疫抗体。因此,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和可能。本研究致力于应用蛋白芯片筛选出能够明显区分恶性间皮瘤患者和正常人的新型特异性自身免疫抗体标志物,为恶性间皮瘤的诊断检测及治疗、预后奠定基础。方法:首先从5例恶性间皮瘤患者组织总提取总RNA,纯化出mRNA后,利用cDNA合成及克隆系统构建T7噬菌体cDNA文库。然后,利用病人混合血清和正常人血清对文库进行淘洗,挑选出的1000多个肿瘤特异性噬菌体克隆用于构建蛋白芯片系统。用于训练集的血清样本由53份患者血清和52份正常人血清构成,这些血清样本与蛋白芯片反应后,利用Cy5/Cy3双荧光检测系统得到原始芯片数据。统计学分析构建出能够明显区分病人和正常人的检测分类器后,再利用验证集血清样本(50份患者血清和50份正常人血清)对此分类器进行双盲验证分析。最后,利用PCR电泳纯化后,对此分类器中的cDNA克隆进行测序,BLASTN比对分析。结果:构建的恶性间皮瘤T7噬菌体cDNA文库,经测定,原库滴度为5.6×10~6pfu/mL。PCR鉴定从原始文库中随机挑取的100个噬菌斑,重组率为95%,重组体中插入片段长度为100-500bp。生物淘洗后,文库滴度为1.3×10~3pfu/mL,挑取其中的1008个肿瘤特异性噬菌体克隆构建蛋白芯片,经双荧光蛋白检测系统对训练集进行检测及统计学分析后,得到一个由9个肿瘤特异性自身免疫抗体标志物组成的诊断分类器。经逻辑回归等方法分析后,发现此分类器的诊断敏感性为94.3%,特异性为90.4%,ROC曲线下面积即AUC为0.89。验证实验中,此分类器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所降低,分别为86.0%和86.0%,ROC曲线下面积为0.82.测序和BLASTN比对结果显示,此分类器中的5个候选标志物的相关文献显示其与癌症相关(PDIA6,MEG3,SDCCAG3,IGHG3,IGHG1)。结论:通过本研究得到了由9个自身免疫抗体候选标志物所组成的联合诊断分类器。与同期的其他标志物或诊断方法相比,此分类器在恶性间皮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此诊断分类器的成功构建将丰富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标志物资源库,为此癌症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