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长江中游流域非地带性因素(如地形地貌、气候等)以迭置法划分自然属性区域8个区域,借此探究长江中游流域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经研究发现,从1995年、2015年两个截面数据窥探到地形地貌对人口分布具有稳定性和长久性的影响力,长江中游流域山区及省际边界地域,生态环境脆弱,因土地贫瘠造成农业生产力低下,该处人烟稀少。与之大相径庭的是低海拔平原地域,省会中心城市主要集中于此,该地域水系发达,土壤肥沃且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具备有利的经济发展条件,其中心城市既有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又能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岗位,当属长江中游流域人口稠密区。针对长江中游流域人口分布演变趋势的特征进行分析,一直以来人口稠密区集中在两湖平原区、鄱阳湖平原区和西南丘陵区,人口稀少的地区涵盖西部山地区、幕阜山脉区、罗霄山片区和东南山地区,不仅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的聚集特征,且人口重心的移动轨迹是往东北方向的两湖平原区移动。通过SPSS—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算,发现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消费能力、产业结构和地形地貌三类影响因素较为显著。本文进一步将这三方面的因素放入地理加权(GWR)模型中分析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时空维度里,消费能力、产业结构和地貌类型影响因子对西部山地区的人口分布具有稳定性影响,山区人口的稀少程度并不因时间的推移或经济的发展而改善。进入微观视角,社会消费品总额和第三产业因素对西部山地区人口分布呈现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条件越差,影响越小。而第一产业与平原因素则呈现反相关关系,即条件越差,影响越大。其次,社会消费品总额和第三产业对两湖平原区及鄱阳湖平原区具有正相关关系,随时间的推移,平原地域消费能力的提高和第三产业的成熟,对本地域人口分布的影响持续加强。其三,平原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力覆盖整个长江中游流域,山地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强度自长江中游流域的西部向东部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