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经济进入了共生协同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独自进行,必须融入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之中,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空白区的省际边界区也被纳入全球经济网络。我国存在大量的省际边界区,多数是经济发展“洼地”,国家为了缩小地区差距、明确提出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如何进一步强化省际边界区经济,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成为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首先总结了省际边界区对抗性形成的表征及原因,即多数省际边界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无序竞争严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突出的现象,而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刚性约束的行政区划、行政文化制度、地方官员博弈和缺乏有效协调组织;然后从以川渝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和以泛珠三角“9+2”模式为代表的政府与市场共同主导型三个方面探讨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省际边界区对抗性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论文分别总结研究了在三种不同合作模式下形成的不同战略模式:以“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为主的政府主导型战略;以“整合资源、转变方式、承接转移”为主的市场主导型战略以及以“政府推进,市场运作”的协调发展战略。其次,以处于我国东部沿海但经济落后的苏北、鲁南为例,对其对抗性的原因及表现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苏北、鲁南由于自然区位的临近性、经济区位的边缘性和行政区划的边界性导致该区为争夺利益,对抗性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雷同、功能定位重叠,区域与结构对称、政策扶持竞争、发展路径比拟。为进一步验证苏北、鲁南对抗性,文章采取三轴图、相似系数、R/S分析等方法对产业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苏北、鲁南产业同构现象非常严重,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将会继续加剧。最后,在对苏北、鲁南对抗性利益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调控或政府间的合作来推进该区域发展,应基于竞争‐合作的理念,以政府调控和市场导向为主,并提出推进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建设、加强产业合作、加快产业升级、构建利益共享机制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以期对我国其它省际边界区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