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平经》以道家哲学为蓝本,架构了道教神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后世道教的理论基础,被称为“道教第一经”。它以“气”为核心范畴,在借鉴道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汉代元气论的理论成果,把“元气”作为化生万物的本根,形成了道教独特的“三统共生”宇宙生成论。并在宗教神学目的的驱动下,进一步将气神格化,在神秘的气化论中完成了神学本体论的建构。《太平经》远承道家形神相适观,近接汉代形神论,以“形神”为基础,立足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及长寿不死的宗教目标,形成了以形神不离、形神永固为主要内容的形神观;并以此理论为指导,开创了一系列追求长寿成仙的修炼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树立了道教的神仙信仰。宗教理论的传播与信仰的传承需借助一定的载体与媒介才能完成。《太平经》认为“真文”乃“道”的表现形式,是神之旨意的载体;并将道家哲学上的“真人”宗教化、神学化,形成独特的“真人”思想,如此,《太平经》便确立了道教神学理论的载体及传播媒介。 《太平经》在以“气”、“形神”、“真”为核心范畴建构道教理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观点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在阐述“元气”思想时,《太平经》首次提出“文气”一词,并形成了以文原论和创作主体论为内容的“文气”观。此“文气”观不仅发展了孟子、王充的文气思想,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曹丕、刘勰文气思想的形成,是中国文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经》以形神为核心形成的贵生观,体现出道教独特的生命美学色彩。而其形神统一的形神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人物品藻逐渐进入美学领域,并通过绘画领域的运用发展最终进入文学领域,至此,形神范畴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在形神范畴这一美学转化过程中,《太平经》的形神观与汉代形神思想一起,发挥了重要的过渡作用,是形神范畴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太平经》的“真文”观及“真人”追求从宗教角度折射出“真”的审美意蕴。“真”作为“道”的本质特征及神书、神人的品格追求,其内涵不仅表现在“真文”所追求内容真实、形式朴素,同时也体现于“真人”对本性的坚守中。《太平经》的“真”范畴,彰显出中国古典范畴“真”的本体之真、本性之真、文章之真的美学内涵,内含丰富的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