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祿字書》是唐人颜元孫撰寫的一部正字學著作。它將記詞功能相同的一組異體字搜集在一起,按適用場合的不同劃分為規範程度不等的三個層級,俱言“俗、通、正”三體,並將當時常見的易混字附列其中,加以辨析,這就奠定了此後千餘年來漢語正字學研究的基本框架。它不僅可以呈現唐初社會用字的基本面貌,而且為漢字發展史研究和大型字典的編纂提供了可靠字樣,尤其是它所蕴涵的獨特的正字學思想,對當前的漢字整理與規範化工作仍具有借鑒意義,因此《干祿字書》在漢字學(特別是正字學)發展史上應該佔有重要地位。但是過去的漢語文字學研究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專門研究者不多,研究成果也較少,甚至個別學者缺乏歷史發展觀,對顏氏處理某些漢字的做法作出了錯誤評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已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較系統地研究了《干祿字書》的各類字。重點是利用漢代至唐初石刻文字材料,全面印證《干祿字書》的俗字、通字和易混字,旨在為進一步整理《干祿字書》和深化對它的研究提供豐實而可信的資料。 全文共五章。第一章,《干祿字書》及其研究綜述。首先說明了《干祿字書》的性質内容和它在漢字規範史上的重要地位;然後扼要介紹已有的研究成果,並指出存在的問題;最後交代本文寫作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第二章,《干祿字書》俗字研究。該章就《干祿字書》的俗體部分進行專門研討。全章共八節。第一節討論了《干祿字書》俗字的性質。第二節統計出《干祿字書》收錄俗字的数量並探尋《干祿字書》收錄俗字的原則。第三節比較俗字與正字的形體,揭示了俗字與正字的關係類型。第四節至第七節,主要利用漢代至唐初石刻用字材料對337個俗字逐一例證,相關問題以“按”的形式作出說明。最後一節結合有關资料概要描寫了《干祿字書》俗字的後世承用情況。第三章,《干祿字書》通字研究。該章就《干祿字書》的通體部分進行專門研討。研究思路同第二章,也包括八節内容,依次為:討論了《干祿字書》通字的性質;統計出《干祿字書》收錄通字的数量並說明了《干祿字書》收錄通字的原則;比較了通字與正字、俗字的形體關係;逐一例證359個通字;描寫了《干祿字書》通字的後世承用情況。第四章,《干祿字書》正字研究。該章主要討論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討論正字的性質問題;二是通過跟《說文》等字書的比較,考察正字的來源問題;三是討論“並正字”問題。第五章,《干祿字書》易混字研究。該章就《干祿字書》的易混字部分進行專門研討。首先分析並歸納了顏氏辨析易混字的方法和類型,然後利用唐初石刻文字材料,對絕大部分易混字組的混用情況進行證明。 對《干祿字書》底本的選擇,本文主要採用學術界比較認同的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拓本,但同時也參照了諸多其他版本,目的是使研究工作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之上。本文是在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考察了120余萬字漢代至唐初石刻用字後完成的。之所以選擇利用石刻文字材料,是因為石刻文字具有保真性,而且最能反映社會用字的時代特徵。寫作過程中力求以用字事實為依據,不空發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