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盈余对投资者、债权人具有重要的决策价值,同时也是证券市场监管的重要参数。国内外一系列会计舞弊事件充分说明财务舞弊、过度盈余管理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盈余质量低下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因而如何鉴别、评价盈余质量以防范舞弊和欺诈,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已引起世界各国理论界、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国际上对盈余质量的研究也就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情,尤其是近年来,面对当前严重的舞弊现状,针对会计盈余质量的研究在国外学术界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2002年1月,美国会计学会(AAA)专门设立“盈余质量”项目,对盈余质量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2003年在美国会计学会年会上,盈余质量又成为一个重点讨论课题。而我国对盈余质量的研究相对滞后,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和系统,相关研究领域亟需拓展。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财务舞弊、过度盈余管理导致盈余质量低劣,这种现象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了巨大的隐患,并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破坏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析和治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财务界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对会计盈余及盈余质量进行一般分析,为盈余质量的评析与治理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分析和阐述。这主要包括“盈余”概念的发展、盈余质量的内涵、盈余信息的质量要求和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等。在对经济收益、会计收益和全面收益等不同的收益概念进行分析后,对经济盈余观、信息观、现代计价观、决策有用观、契约观等与盈余质量评析的相关经济学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分析这些理论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评析与治理产生的影响。本文对比分析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①和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规定,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为进一步评析盈余质量打下基础。(2)探讨财务报告视角下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析问题。本文将盈余质量分析评价方法划分为定性分析、单指标定量分析法和多指标定量分析法三类,并分别进行说明。定性评价如霍金斯(Hawkins)的会计红旗法,通过对审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中出现的危险信号识别手段来对企业盈余质量进行有效评价。基于财务报表的单指标定量分析法得出的盈余质量可称之为静态盈余质量,主要是强调某一时点上的分析,用于横向比较各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主要有盈余质量的现金保障性指标、持续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安全性指标和成长性指标。为了克服单指标定量分析法无法综合评价公司盈余质量的缺陷,多指标定量分析法得以广泛运用。这主要包括盈余质量的时间序列比较、因子分析法、模型评价和模型评价。(3)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评价和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首先,以非正常性应计利润为基础对盈余质量进行度量。在确定非正常性应计利润上,本文采取Dechow & Dichev模型和基本John模型进行计量,由此相应地得到盈余质量的两个表证变量。然后,将盈余质量变量加入价格模型(费森—奥尔森模型),利用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2003,2007」连续5年的现金流数据,考察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以及股价相关性。实证研究发现,尽管我国的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识别净利润中的营业利润与“线下项目”成分,但在盈余质量(营业利润质量)的定价方面存在市场紊乱行为,从而为中国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提供了侧面证据。(4)探讨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治理问题,即如何治理盈余质量低劣,及如何提升盈余质量水平。该部分的核心问题是提出并构建了治理盈余质量的三位一体多元化治理机制。从影响盈余的形成规则、基础环境、监管规制三个方面展开,构建盈余质量的三位一体多元治理机制。即盈余质量形成规则治理——完善会计及税法体系;盈余质量基础环境治理——完善公司内部制度安排;盈余质量监管规制治理——完善市场监管规制。在此之后,对农业上市公司发展及盈余质量的提高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