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南部有机物料还田与化肥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影响及机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drz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加有机物料投入以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固持,是维持和提升土壤肥力、调节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SOC固持既受到管理措施(化肥施用、有机物料投入数量和方式等)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因子如雨热条件、土壤性质、土壤养分有效性等的制约。迄今,关于农田土壤有机物料输入后对土壤肥力尤其是SOC固持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在揭示有机物料腐解、原SOC矿化及新SOC形成等过程的影响因子及驱动机制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然而,关于SOC固持与主导该过程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机制十分复杂,仍有诸多科学问题有待深入阐明;从实际生产的角度,虽然有机物料配合化肥施用已成为常规的养分管理和土壤培肥措施,但具体到特定的地域和生产体系,对培肥措施的完善还需要提供针对性更强的科学证据。对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生产体系而言,常用的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对作物生产和地力提升效应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把休闲期绿肥种植翻压、化肥施用与秸秆还田或有机肥施用结合起来,针对它们的单一或配合后的复合效应开展的研究还很缺乏。因此,开展揭示该区域有机物料还田与化肥施用配合的作物产量效应以及影响SOC固持的效应与机制的田间实证研究,既可以为促进农田土壤固碳、实现地力提升与缓解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又可以为农业生产实现高产-高效-绿色发展目标凝练实用技术。为此,我们以黄土高原半湿润易旱区冬小麦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在雨热条件、土壤类型有较大差异的两个区域分别进行田间定位试验。2016~2019年在长武(黑垆土,海拔约1200 m、干燥度约2.5)进行了垄覆沟播与平衡施肥条件下夏休闲期翻压绿肥、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对小麦生长、水肥利用效率、SOC固持的影响研究,重点揭示平衡施肥条件下绿肥翻压、有机物料还田以及多种措施配合的主效应、互作及可能机制;而在杨凌(塿土,海拔约500 m、干燥度约1.5),首先基于2002~2016年的定位试验,主要研究多年秸秆覆盖还田(每年还田量为4500 kg hm-2)、不同氮肥施用量(0、120、240 kg hm-2)对小麦产量、土壤结构、SOC固持等的影响;其次,基于前14年不同氮肥用量(0、120 kg hm-2)引起的土壤肥力差异,在2016~2019年期间进行了培肥措施(秸秆还田,7500 kg hm-2;有机肥施用,30000 kg hm-2)、不同氮肥施用量(0、120 kg hm-2)对冬小麦产量、SOC固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夏闲期翻压豆科绿肥与有机培肥措施相配合的试验是在施用NPK肥和垄覆沟播条件下开展的,连续3个生长季(2016~2017、2017~2018、2018~2019)均为平水年(降雨量约300 mm),2018年4月初发生严重冻害,我们的研究发现,(1)与不种植绿肥相比,翻压绿肥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未显示出显著提升作用;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3种培肥措施亦未表现出显著增产作用。(2)就N、P、K肥偏生产力而言,在2016~2017和2017~2018两个生长季中,绿肥翻压与上述培肥措施对3种化肥偏生产力的影响无明显规律;而在2018~2019生长季,施用NPK但不种植绿肥的处理,N、P、K肥的平均偏生产力依次为42.8、48.1、96.2 kg kg-1,施NPK且翻压绿肥的处理,N、P、K肥的平均偏生产力依次为46.0、51.8和103.5 kg kg-1,可见翻压绿肥有助于提高3种矿质肥料的偏生产力;同时,与仅施NPK相比,NPK+秸秆还田、NPK+有机肥施用均提高了N、P、K肥的偏生产力。(3)在2018~2019生长季,与不翻压绿肥相比,翻压绿肥使小麦籽粒N含量增加4.4%,N肥的表观利用率提高26.8%,说明夏闲期翻压绿肥能够有效提升小麦的营养品质和氮肥肥效;而无论有无绿肥翻压,与仅施NPK相比,NPK+秸秆还田、NPK+有机肥施用未显著提高小麦籽粒N含量,但由于小麦产量的提升,二者均提高了小麦N、K肥的表观利用率。2.经过2016~2017和2017~2018两个生长季,与不种植绿肥相比,绿肥翻压使0~20cm耕层SOC储量增加5.6%(P<0.05),绿肥有机碳的表观固持效率(CSE,即SOC净增加量占有机碳输入量的百分数)为27.7%。不种植绿肥时,与仅施用NPK相比,NPK+秸秆还田、NPK+有机肥施用、NPK+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3种培肥方式下SOC储量分别增加了3.8%、18.0%和23.7%,它们的CSE分别为4.0%、30.8%、25.1%;而有绿肥翻压时,上述3种培肥方式使SOC储量分别增加10.8%、20.4%、28.5%,它们的CSE分别为15.6%、29.0%、26.7%,说明夏闲期翻压豆科绿肥有进一步促进其他有机培肥措施下SOC固持的作用。本试验中NPK养分供应充足,因此绿肥翻压、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三者配合或两两配合时对SOC固持未表现出显著互作,而SOC净固持量与有机碳总输入量呈显著正相关。3.2002~2016连续14年秸秆覆盖还田与3个氮肥用量配合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与不还田相比,前者总体未表现出显著增产作用,然而显著增加了0~20cm耕层SOC储量和碳库管理指数(CMI),增加幅度分别为5.7%、13.3%。14年间,与不施N相比,施N 120和240 kg hm-2使小麦平均产量分别提高47.1%和49.1%,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秸秆不还田时,两种氮肥用量下SOC储量分别增加4.9%、9.5%,CMI分别增加20%、12%;而在秸秆还田条件下,SOC储量分别增加7.3%、7.0%,CMI分别增加20%、6.9%。这是由于N肥的投入提高了小麦植株生物量而增加了农田有机残体输入,从而有利于土壤固碳,但土壤N素累积会导致SOC尤其是活性组分的损失,从而降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2)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使土壤大团聚体比例平均增加3.6%,微团聚体和粘粉粒的比例分别降低1.1%和2.5%;与不施N相比,施N 120 kg hm-2对土壤团聚体组成无显著影响,而施N 240 kg hm-2使土壤大团聚体比例降低5.5%,使土壤微团聚体和粘粉粒的比例分别增加3.2%和2.3%。秸秆还田和施N 120 kg hm-2均有利于SOC固持、大团聚体形成以及碳库管理指数提升。4.2016~2019年期间进行的培肥措施-氮肥用量试验的结果表明,(1)与无培肥措施相比,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分别使0~20 cm土层SOC储量平均增加11.8%和30.2%(P<0.05);而秸秆还田在长期不施N和施N土壤中固碳速率分别为0.74、0.92 Mg hm-2yr-1,后者比前者高24.3%(P<0.05),其CSE分别为18.5%和18.1%,而有机肥施用在长期不施N和施N土壤中的固碳速率分别为2.72、2.43 Mg hm-2 yr-1,其CSE分别为43.1%和32.3%。可见土壤缺N会显著降低还田秸秆还田后SOC固持能力,而会增加有机肥施用后土壤固碳的速率和效率(P<0.05)。(2)采用不同浓度梯度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将SOC分为高活性、中活性、低活性及非活性4种组分后,它们的含量高低依次为:非活性组分>高活性组分>低活性组分>中活性组分;相比无培肥土壤,秸秆还田土壤中4种有机C组分含量平均分别增加21.8%、1.2%、12.0%、12.1%;相应地,有机肥施用土壤中上述4种组分含量平均分别增加48.4%、71.3%、35.2%、29.2%;而上述4种SOC组分含量在长期不施N和施N两种土壤间差异较小(P>0.05)。而长期不施N和施N土壤相比,前者在有机培肥后其高活性和非活性两种组分SOC储量的相对增幅(相比对照)显著高于后者,尤其是秸秆还田后高活性SOC组分的相对增幅高49.5%,而施有机肥后非活性SOC组分增长幅度高27.2%,这表明在土壤N素充足在一定程度上特别会削弱秸秆还田后高活性SOC组分的增长速度,而在有机肥施用后会削弱非活性SOC组分的增长速度。综上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平衡施用NPK肥和垄覆沟播基础上,夏闲期翻压豆科绿肥主要贡献是提高小麦营养品质、化肥偏生产力、耕层土壤固碳能力,尤其是具有促进其他培肥措施下土壤固碳效率的作用;当土壤中大量元素养分充足,土壤固碳主要取决于有机碳总投入量,绿肥翻压、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相互配合对SOC固持无显著互作。(2)氮素投入通过增加作物生物量而提高有机残体输入量,因而秸秆还田在氮素较为充足的土壤中将更有利于SOC固持和土壤团聚化作用。(3)缺N土壤中SOC固持能力对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两者的响应不同。虽然土壤缺N时源自作物根系及残茬的有机碳数量较少,但施用低C/N比的有机肥可能由于减弱了微生物对原有SOC的N素挖掘而引起的激发效应,从而提高有机碳的固持效率,表明有机肥施用在缺N土壤中其SOC固持能力更强。上述结果对黄土高原旱作冬小麦生产实现高产-高效-地力提升-环境友好目标提供了基于田间定位试验数据。
其他文献
钾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受西北地区土壤“富K”传统概念的影响,小麦生产中多施用氮、磷肥而忽视钾肥的投入。但是,随着高生物量小麦品种的应用与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土壤中的钾肥消耗,土壤的供钾能力日趋下降。小麦生育后期根系易产生衰老,造成吸钾能力减弱,也会导致缺钾现象的发生。因此,合理施钾对于西北地区小麦的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叶面喷肥具有易吸收、肥效快等优点,是土壤施肥的重要补
近几年,我区各校中考体育成绩稳步提升,相关领导及家长对体育越来越重视,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结构快速更新的今天,是否能够胜任中学体育教学的任务,对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高新区(新市区)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采用理论分析、案例调查、等多种方法对其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论文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区中学体育教师教学
粮食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伴随着水资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面源污染等多种环境问题,同时作为高耗水、低经济效益的生产环节,在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水土资源时空分布错位,粮食主产区向缺水的北方地区逐渐聚集,需要更加关注粮食安全和水安全问题。水足迹作为一个评价用水特征的综合性指标,可以评价农业环节的用水类型、数量、效率和环境影响,有助于提高农业用水的评价和管理水平
准确把握城市老年人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类型与需求程度是科学规划老龄化社会城市居住生活环境的重要基础。在现有城市一般公共服务设施类别基础上经过实地问卷调研、Kano与ERG需求原理分析、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权重值计算,归纳出城市养老生活关联设施评价体系,为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生活宜居环境评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规划提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小学生品德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德育教育方面。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否可行,以及德育教育评价的方式,成为了教育主要关注的方向。学生每天有超过八个小时的时间在学校度过,合理利用教育的时间实现学习和德育的双引导,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了能够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研究形成性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小学德育的角度出发,对小学德育的评价方式进行系统的概述,从构建的方向阐述小学德育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是第五代无线通信(The Fifth Generation,5G)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大规模MIMO系统中,基站使用同一时频资源服务多个用户,并且通过充分利用信道的空间自由度可以有效提高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然而,大规模MIMO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来说,在上行链路接收端,基站配置了大规模天线阵列,此时高精
针对产品定位过程中只考虑用户需求权重而忽略用户需求层次变化所导致的产品定位偏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优化Kano分析的产品定位设计决策方法。通过在Kano模型中定义用户需求矢量,利用粗糙层次分析法(R-AHP)计算用户需求权重及类型对用户需求层次进行分类,以用户满意度增量为决策依据确定下一代产品的设计方向,得到最佳的产品定位。通过采血笔的设计决策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Argonaute(Ago)蛋白广泛存在于真核和原核生物中。其中真核Ago(eukaryotic Argonaute,e Ago)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和基因沉默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e Agos结合引导RNA(guide RNA,g RNA)分子靶向互补配对的RNA导致转录后沉默。原核Ago(prokaryotic Argonautes,p Ago)蛋白在古细菌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广泛部署,以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及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物联网正成为支撑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并面临着高可靠低时延、海量连接、设备能源有限及频谱资源受限等诸多技术挑战。相较于传统语音和视频通信的长包数据,物联网主要传输传感和控制信息等短包数据,因此基于无限码长假设的经典香农定理无法准确刻画物联网通信信号传输的可达速率和可靠性。2010年,Polyanskiy等人推导出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种植面积超3000万亩,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农药喷施,但过量施药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会产生农药浪费和果品农残超标等不良影响。精准施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为了实时探测靶标体积和生物量信息,计算不同位置的风力和药量需求,进行风送风力和喷药量精准控制,本论文针对苹果园靶标体积探测方法复杂、叶面积探测模型适应性差和风力调控模型缺失的问题,基于激光雷达传感器(Light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