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入,大量的工业和城市废水的排放,导致我们的水生环境严重退化,进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有毒重金属大量增加;另外,大量的重金属排放到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已经严重的威胁着水生生物和人类的健康。铬是一种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环境中的Cr主要以三价和六价的化合物为主,通常以Cr3+、CrO2-、CrO42-、Cr2O72-等离子形态存在,铬的毒性是由其价态决定的,Cr(Ⅵ)的毒性是Cr(Ⅲ)的100倍以上。电镀行业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行业之一,而含Cr(Ⅵ)废水则是电镀行业的主要废水来源。本课题以絮凝酵母SPSCO1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共存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其对还原Cr(Ⅵ)和吸附Cr(Ⅲ)的影响以及酵母循环利用。结果表明:在二元体系中Ni2+、Zn2+的存在对絮凝酵母SPSCO1还原Cr(Ⅵ)起到了抑制作用,而且随着其离子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不断增强;比较二者,发现Zn2+比Ni2+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低浓度(25 mg/L)Cu2+的存在对絮凝酵母SPSCO1还原Cr(Ⅵ)起到了促进作用,完全还原时间由单Cr(Ⅵ)体系时的12h左右缩短到8h左右。Ni2+、Zn2+的存在使总铬的去除率下降;Cu2+的存在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破碎吸附后酵母细胞,分离各组分测定其铬含量,结果验证了Cu2+对总铬去除的促进作用。通过考察平衡后絮凝酵母的絮凝能力,发现不同体系中酵母SPSCO1的沉降率均可以达到95%左右。通过监测体系ORP的变化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共存离子的存在不仅影响整个体系ORP的变化而且不同离子对细胞表面吸附位点的作用不同。共存离子的存在对絮凝酵母SPSCO1吸附Cr(Ⅲ)均起到了抑制作用,但是由于其离子性质的不同相互作用的强弱会产生差异;分离细胞各组分,发现Ni2+、Cu2+、Zn2+的存在亦影响细胞各组分对Cr(Ⅲ)的吸附;通过红外分析,发现Ni2+、Cu2+、Zn2+的存在均对酵母细胞表面吸附位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研究酵母SPSCO1解吸及循环利用中,发现0.5 M NaHCO3在常温(25℃)条件下能够起到很好的解吸作用,絮凝酵母SPSCO1循环利用5次对Cr(Ⅵ)均可以达到90%以上的去除率,说明其具有很高的再生性能和循环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