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藻源性湖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be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频发已经成为世界水环境面临的共同威胁。在适宜气象水文条件下,蓝藻水华大量快速腐败导致的水体极度厌氧,水色发黑且散发出恶臭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被称之为湖泛。湖泛现象的出现则是近些年来水环境严重受污染的一个直接例证。本文通过以下三个试验研究湖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本文首先在2013年6月21日至27日对发生在太湖贡湖湾沿岸的一次湖泛事件进行了为期7天的连续采样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初期湖泛水体呈现明显的黑褐色,且散发出强烈恶臭。水体理化参数与临近水域相比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幅度的异常波动,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调查采样初期,湖泛区水体检测到极高浓度的异味物质导致水体恶臭,随后其浓度快速下降。水体主要致臭异味物质为溶解态的DMS、DMDS及DMTS这三类硫醚类化合物。然而,仅仅通过野外跟踪调查监测无法获取不同程度的湖泛生态环境效应,也无法获取藻类生物量对湖泛的影响,这就需要设计原位围隔试验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2.本研究通过设计添加不同生物量的蓝藻野外原位围隔试验,以研究藻类快速腐败对水体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少量藻类腐败并不会导致水质出现异常波动。而大量蓝藻快速腐败则可以使得水体水质迅速恶化,DO被快速消耗殆尽,水体呈现出强还原性状态,COND、TDS、水体营养盐负荷以及异味物质等快速升高。这些异味化合物主要包括硫醚类化合物以及萜类化合物。此外本研究发现,所有围隔中无论初始藻类添加量如何,浮游植物优势种都逐渐演替为颤藻,这一现象及其生态学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3.在对原位自然状态湖泛进行跟踪调查以及研究了蓝藻腐败对水质影响的基础上,我们在太湖梅梁湾设计了通过添加不同生物量蓝藻来模拟湖泛。本试验完整的研究了湖泛发生、发展及消退的整个周期变化及各阶段异味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尽管湖泛的发生时间与藻类生物量无明显相关,但湖泛持续时间却随着藻类生物量的增加而明显延长。随着湖泛严重程度增加,a.围隔水体水色则更黑,b.水体理化参数异常波动幅度越大;c.异味物质浓度出现显著性组间差异;e.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也受到极大影响。此外,湖泛期间异味物质主要包括DMS、DMDS、DMTS、β-ionone与β-cyclocitral,而致臭异味物质主要为DMS、DMDS、DMTS。这些异味物质变化趋势与自然状态下的湖泛中异味物质的变化趋势表现出高度相似。此外,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及PCA分析结果及历史资料,结合指标易获得性,本研究认为湖泛发生期间关键指标包括ΣS2-,NH4-N,TURB,DO,ORP,这为湖泛的预警预测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期刊
介绍了结合计算机控制与远程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电梯远程无线报警系统。通过电梯主板与数据终端,将各地的电梯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信息通过GSM移动电话网络及时传输到监控
高尔基体在内质网到细胞表面的分泌途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高尔基体主要负责蛋白质的运输、分选、加工并进行一些翻译后修饰。高尔基体的结构与物种的进化水平是
豆科树种常作为先锋树种广泛运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其对改善贫瘠土壤的养分状态、增加土壤碳库有重要作用。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和养分库的重要组成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编码目标蛋白的基因序列转移到微生物、动植物细胞或活体动物的基因组内,可获得高效表达具有相应生物活性蛋白分子的转基因生物反应器。目前有多种类型的生物
最新玉米杂交种——省审周单9号夏播生育期96天。株型紧凑,株高239cm,穗位110cm,果穗筒型,穗长18~20cm,穗粗4.8cm,穗行数16~18行;高抗瘤黑粉病,高抗矮花叶病,抗茎腐病,抗大小斑
甲烷是重要的绿色能源,又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产甲烷菌是目前唯一已知的产甲烷微生物,它们以甲烷为代谢终产物,是复杂有机物分解代谢的最终执行者,对地球生态及物质化学循环具有重
冬小麦返青期是滨海盐碱地土壤返盐的高峰期,盐分会大量返至土壤表层,对冬小麦的冬后恢复生长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冬小麦返青期的抗盐机制极为重要。目前,已有众多研究报道了冬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为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国家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人工造林等一系列大规模林业建设工程,大力促进森林恢复发展。近几十年
研究背景: 衰老是发生在分子、细胞以及整体水平上多因素协同引起的生命弱化过程。可靠、易测的衰老生物学指标的确立对衰老机理的研究、衰老相关疾病的诊断、亚健康状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