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MT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an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生理异常现状及影响因素;评价产后第2天开始进行盆底功能训练(PFMT)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1.本研究分成2个研究部分。第一部分,抽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检查的阴道分娩初产妇664名,收集产妇妊娠和分娩相关资料,对产妇的资料及产后早期盆底肌电生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查找盆底电生理异常的影响因素和建立预测模型。另外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进行模型检验。第二部分,将2020年1月~10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产妇223名,根据知情同意,将产妇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法随机分成2组,其中观察组(n=114),对照组(n=109),对照组给予产后常规护理和盆底自然康复,观察组给予产后常规护理+产后第2天开始进行PFMT干预,干预3个月,评估产妇妊娠晚期PFDI-20得分、尿失禁、肛门失禁,并在产后42天、3个月用PFDI-20量表评估盆底功能得分、尿失禁、肛门失禁、盆腔脏器脱垂以及盆底肌电生理变化情况,观察干预效果。2.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描述性统计进行数据统计描述,以t检验、χ~2检验、F检验、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求出曲线下面积(AUC)等方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64名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6~8W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发生率分别为465例(70.03%)和460例(69.27%),Ⅰ、Ⅱ类肌疲劳发生率分别为463例(69.73%)和206例((31.02%),阴道动态压力异常为611例(92.02%)。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阴道分娩早期盆底Ⅰ类肌力异常与产妇分娩年龄、产妇身高、会阴侧切、会阴撕裂伤、妊娠晚期增重、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身长有关。Ⅱ类肌力异常与会阴侧切和撕裂伤有关。Ⅰ类肌疲劳与新生儿性别(女)和孕晚期增重≥10kg有关。Ⅱ类肌疲劳与会阴撕裂伤和分娩第二产程有关。阴道动态压力异常与会阴侧切和第二产程时长有关。经过模型检验,产后6~8周阴道分娩初产妇Ⅰ类肌力异常AUC为0.692,Ⅱ类肌力异常的AUC为0.655,Ⅰ类肌疲劳度的AUC为0.765,Ⅱ类肌疲劳度的AUC为0.807,阴道动态压力异常的AUC为0.779。盆底肌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之间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r=0.539)。3.在产后42天,观察组Ⅰ类肌肌力、Ⅰ类肌疲劳度和Ⅱ类肌疲劳度、肛门失禁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Ⅱ类肌纤维的肌力恢复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尿失禁的发生率和PFDI-20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3个月,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和Ⅰ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的恢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失禁的发生率和PFDI、UDI得分及PFDI-20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肛门失禁情况、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1.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6~8周盆底肌电生理异常的发生率较高。2.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6~8周盆底肌电生理异常与分娩年龄、身高、会阴侧切、会阴撕裂伤、第二产程时长和新生儿体重、新生儿身长及孕期体重变化等因素有关。产后早期盆底肌电生理异常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盆底肌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之间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3.与盆底自然恢复相比,产后第2天开始进行PFMT,干预3个月可以提高产后盆底肌的肌力和阴道动态压力,降低盆底肌疲劳度和产后早期尿失禁的发生率,改善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量化针刀经椎间孔外口入路进入椎间孔不同区域的角度和旁开距离以及椎间孔外口相关骨性结构的参数。从多个参数共同分析椎间孔外口相关骨性结构与针刀入路的关联性,总结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因其解剖学特征差异对针刀入路产生的影响。探讨针刀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操作方案和适用类型范围,为临床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精确的数据理论支撑。方法:选取52套(男27,女25)成人干燥椎体骨骼标本,标本
目的:分析不同散光程度的近视儿童调节功能的临床特征,探讨散光与调节及近视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06月至2020年06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及视光中心首次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低度近视儿童93例(186眼)。根据其首诊时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验光后散光程度分为非散光组38例(DC=0或DC<0.50D),轻度散光组29例(0.50D≤DC<1.25D),中度散光组26例(1.25D≤DC<3.00D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锌指蛋白304基因(Zinc finger protein 304,ZNF304)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IS)中医证候及其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缺血性中风患者774例,对照样本793例。根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辨证。运用Massarray技术对ZNF304基因多态性位点rs7250521、rs35686
目的:通过观察桂枝附子汤联合隔姜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片20mg/次,1次/日,痛时加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75mg/次,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桂枝附子汤联合隔姜灸,总疗程均为8周。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治
目的:对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在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病情活动性及疼痛程度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优势所在,为本病的治疗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12周。记录收集两组患者治疗
目的:通过观察益肾排毒合剂对慢性肾衰竭CKD4-5期脾肾气虚证(非透析)患者钙磷代谢以及相关指标的变化,以评估其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60例慢性肾衰竭CKD4-5期脾肾气虚证(非透析)钙磷代谢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加上骨化三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益肾排毒合剂,共观察12周。观察并分析患者的血钙、血磷、全型甲状旁腺
目的:观察真实世界中慢性肾脏病CKD4-5期非透析患者不同证候的营养状况以及不同干预措施对营养状态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212例CKD4-5期非透析患者,由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观察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比较各证型间营养指标的情况,根据MIS分值分为营养不良组及营养正常组,比较两组间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依据临床实际用药的真实情况自然分组分为中药组,中成药组
目的:探索加味参芪地黄汤对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患者蛋白尿、血尿的影响,为临床中医药防治IgA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尿蛋白定量在1-2g/d的IgA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培哚普利叔丁胺片治疗,并予优质蛋白饮食、控制血压、调脂等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上合用加味参芪地黄
目的:在生信分析数据深挖掘的基础上,探讨筛选出的靶基因对阴茎海绵体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功能的初步验证。方法:生信分析:在GEO数据库中下载高糖环境下阴茎海绵体内皮细胞损伤的芯片数据(GSE146078),利用GPL17021平台初步筛选正常对照组和高糖致内皮细胞损伤组的差异基因,采用STRING进行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验证,利用Cytoscape的Hub插件分析Hub核心基因,使用R软件对差异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联合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抑郁状态肝气郁结证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及不符合排除标准的轻、中度抑郁状态肝气郁结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散联合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用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同时在两组基础用药方案上予一定的心理辅助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