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湿浊是常见的中医病因之一,其致病极其广泛,临床表现纷繁复杂,牵涉的脏腑也颇多,病程缠绵,且易反复,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但对于湿浊的辨治,是目前临床上的一个难点与疑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历代研究湿浊的众多医家中,或偏于某一脏腑论述湿浊,或只阐述了病因、病机、病位其中的一部分,因此缺乏对湿浊的系统性认识。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文献和临床的研究,初步界定湿浊的内涵与外延,阐述湿浊的发病机理、致病特点,梳理出主要证候类型、治法和方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1.利用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以《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中医著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出以上文献中有关湿浊的篇章,其次对其中有关“湿浊”、“秽浊”、“浊毒”、“痰浊”等的段落字句,以湿浊形成疾病的病种为纲,对相应条文的病因(或者兼夹病因)、病机、病所予以分析,并以摘卡的形式进行清晰标注,梳理出湿浊类疾病临床上常见的主要证候类型、每一种证候类型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处方用药。在此基础上试给湿浊下定义,初步阐述湿浊的发病途径、致病特点。2.利用临床研究的方法,以2011年—2018年江西省中医院的岐黄中医门诊部石强副教授电子病历中,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255例湿浊病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因、病机、病所以及整理记录其临床症状,总结得出湿浊病种的主要证候类型包括方药,归纳总结出湿浊的常见病种。结果:1.文献研究方面:古代中医著作存在着大量有关湿浊致病特点、发病机理以及具体的条文证治分类论述。结果如下:(1)湿浊的定义湿浊是指机体感受自然界的秽浊之物或者体内水湿代谢的异常而产生的一种以分泌物或者排泄物时常质地重稠、污秽、易黏着于人体局部等性质为特点的一种邪气。(2)发病途径外受湿浊由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后以“始上焦,终下焦”与“由表及里”的基本模式传变,内生湿浊在体内易化生痰浊、瘀浊、浊毒,遂泛滥于全身各个脏器,随气血运行无所不到,涉及病变范围极其广泛。(3)湿浊的致病特点:(1)湿浊污秽,易出现分泌物或排泄物不净(2)湿浊粘黏,易兼夹痰饮瘀血(3)湿浊夹阴,易阻气机化热,日久变生浊毒(4)湿浊有一定的流动性,临床表现复杂多变(4)主要证候类型(以汤名证)有:(1)半夏泻心汤去参、姜、枣、草加枳实、杏仁汤证;(2)椒附白通汤证;(3)蜀椒救中汤证;(4)三香汤证;(5)安宫牛黄丸加茯苓皮汤证;(6)来复丹证;(7)宣清导浊汤证;(8)五加减正气散证;(9)甘草泻心汤加苦参、雄黄汤证;(10)缩脾饮证;(11)栀豉汤加桔梗、枳壳证;(12)蒲灰散证;(13)增损三甲散证。2.临床研究方面:(1)湿浊常兼夹风痰热瘀等病因,其中风91.8%,热89.4%,瘀45.4%;病机以郁、瘀热、因实致虚多见,其中郁56.07%,瘀36.86%,因实致虚10.58%;病位(六经分类)少阳、阳明和厥阴多见,分别为74.11%,60.78%,43.92%。(2)常见湿浊病因的临床证候类型,主要有9种,分别为:(1)湿浊郁热,阳明气分证;(2)痰浊郁热,少阳膜原证;(3)湿浊郁热,少阳气分证;(4)湿浊瘀热,厥阴血分证;(5)寒浊郁热,太阴气分证;(6)风湿浊郁而化热,少阳阳明气分证;(7)少阳阳明,气血同病,风湿浊瘀化热证;(8)少阳厥阴风湿浊瘀毒,湿热伤阴证;(9)阳明厥阴风湿浊郁热,肝郁血虚证。结论:1.湿浊是指机体感受自然界的秽浊之物或者体内水湿代谢的异常而产生的一种以分泌物或者排泄物时常质地重稠、污秽、易黏着于人体局部等性质为特点的一种邪气。2.通过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湿浊类病因在临床疾病中不占少数,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具有独立的临床表现、诊断意义、证治分类。3.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的证治分类不尽相同,古代文献中以寒湿浊郁热的证治类型多见,临床研究中则多以湿热浊痰瘀郁热多见。有必要对湿浊病因进行临床、实验方面的深入研究,以提高湿浊类疾病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