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关研究已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社会比较是个体将自己的个性品质、观点和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它使个体产生新的自我知觉、自身处境知觉及生活质量知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望,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实践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涉及抑郁、焦虑、偏执、自卑等方面,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个体社会比较的结果;如果个体社会比较的模式不改变,其心理问题是难以真正解决的。因此,社会比较应当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某些突出心理问题的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本研究在文献综述、访谈的基础上,根据理论构想,通过开放式问卷的调查分析和初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编制了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正式问卷,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适合性;采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问卷》对378 名大学生进行考查,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 多数大学生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大学生被试的各种症状因子分及症状总均分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从总体上看,大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大学生。2. 自编心理健康取向的《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定大学生的社会比较特点。因素分析得到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的六个维度,分别命名为:控制感、易比性、体验性、参照性、突出性和折衷性。3. 大学生被试的社会比较特点从总体上看属于中间状态,且相对积极。控制感、易比性、体验性、参照性和折衷性五个因素上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三学生社会比较的消极特征比其他年级的大学生更为显著。4. 大学生被试的社会比较特点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间显示出了较高水平的相关,社会比较的消极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的认知因素。社会比较特点的各个因素对心理健康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五种心理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以及总症状指数也对社会比较的特点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5. “高症状组”大学生被试在社会比较的控制感、易比性、体验性、突出性、折衷性五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及社会比较特点总均分均显著高于“低症状组”的大学生被试;而在社会比较的参照性因子上,“高症状组”大学生被试的得分则显著低于“低症状组”的大学生被试。在社会比较特点总均分或者社会比较的控制感、易比性、体验性、突出性四个因子上的得分属于“消极的社会比较组”的大学生被试,其心理症状总指数均显著高于“积极的社会比较组”大学生被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