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CT泪道造影对慢性泪囊炎(chronic dacryocystitis,CD)患者骨性鼻泪管(bony nasolacrimal duct,BNLD)主要生理结构相关参数进行系统性测量和研究及对慢性泪囊炎中医文献进行回顾分析,为慢性泪囊炎的临床中西医精准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行CT泪道造影并诊断为慢性泪囊炎的患者178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眼别等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患者行CT泪道造影后,采用CT后处理技术,对鼻泪管分别进行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成像,选择显示骨性鼻泪管完整的图像,运用其测量工具,对CT图像上骨性鼻泪管的长度、骨性鼻泪管起始端及末端横截面积、下鼻甲骨与上颌窦内侧壁之间的角度(下鼻甲角)、泪囊长轴与骨性鼻泪管之间的角度(相对泪囊骨性鼻泪管角)进行测量。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各测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慢性泪囊炎进行中医文献回顾性分析。结果: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4.23。2.患者年龄从20岁至84岁,平均年龄为51.21±13.87岁,中位数为50.5岁;该疾病主要分布在40-60岁,占49.44%;男女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患者在各年龄段上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眼发病率(88.76%)明显高于双眼发病率(11.24%),男女患者在发病眼别上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4.患病眼与非患病眼的骨性鼻泪管起始端、末端横截面积分别对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眼与非患病眼骨性鼻泪管起始端横截面积均小于其末端横截面积(P<0.05)。5.患者骨性鼻泪管平均长度为11.13±2.09mm,最小值为6.20mm,最大值为17.40mm;患病眼和非患病眼骨性鼻泪管长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患者下鼻甲角平均值为78.22°±20.97°,最小值为31.8°,最大值为142.6°;患病眼与非患病眼下鼻甲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患者相对泪囊BNLD角平均值为23.21°±9.87°,最小值为1.1°,最大值为62.7°;所有患者中及男性患者中患病眼与非患病眼相对泪囊BNLD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女性患者中患病眼相对泪囊BNLD角较非患病眼大(P<0.05)。8.各年龄段患病眼骨性鼻泪管横截面积、长度、下鼻甲角、相对泪囊BNLD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0-40岁患病眼鼻泪管末端横截面积较41-60岁、61-84岁小(P<0.05);41-60岁患病眼相对泪囊BNLD角较61-84岁大(P<0.05)。9.患病眼BNLD起始端横截面积与末端横截面积呈正相关(R=0.486,P<0.01);患病眼BNLD起始端横截面积与BNLD长度呈负相关(R=-0.212,P<0.01);患病眼BNLD起始端横截面积与相对泪囊BNLD角呈正相关(R=0.140,P<0.05);患病眼BNLD末端横截面积与下鼻甲角呈正相关(R=0.145,P<0.05);患病眼相对泪囊BNLD角与下鼻甲角呈正相关(R=0.166,P<0.05)。10.非患病眼BNLD起始端横截面积与末端横截面积呈正相关(R=0.530,P<0.01);非患病眼BNLD末端横截面积与相对泪囊BNLD角呈负相关(R=-0.157,P<0.05)。结论:1.中老年女性是慢性泪囊炎疾病发病的主要人群,中医认为这可能与中老年女性肝肾精血亏虚,泪窍失养相关。2.狭窄的鼻泪管管径横截面积、狭长的BNLD长度、较窄的下鼻甲角及较大的相对泪囊BNLD角可能是慢性泪囊炎发生的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