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伴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人口流动呈现出由“单身流动”变为“家庭流动”的新趋势,城市中流动人口子女急剧增多。他们不具备流入地的户籍且常随父母工作的变动而变换生活住所,其成长也因此面临一系列问题。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成长中,家庭、学校、同龄人和传媒是四大影响因素,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传媒因素的影响力日趋上升,对流动儿童尤其如此。因他们生活境遇的特殊性和变动性,家庭、学校、同龄人的影响呈不稳定状态甚至某种程度的缺失,以致大众传媒“补位过度”,由此带来的问题值得重视。论文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山东省济南市的部分流动儿童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力图解决三个问题:流动儿童在媒介素养和社会化状况是否与城市非流动儿童存在差异?流动儿童是否受流动境遇的影响而在媒介认知过程中存在着特殊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流动儿童的媒介素养与其社会化各方面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性?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由来和研究价值,对题目中的“媒介素养”“流动儿童”和“社会化”三个概念进行严格界定,对国内外关于该选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简要说明了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是通过SPSS数据分析来客观呈现调查结果,包括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媒介素养状况以及社会化现状,并对流动儿童和城市非流动儿童进行比较。第二章从流动儿童的生存图景出发介绍了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现状,探究流动儿童媒介认知的特点,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流动境遇与其媒介认知是否存在着关联性。第三章主要是分析流动儿童的媒介素养对其社会化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该部分先分析了人口背景因素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从而控制这些影响因素,对流动儿童的媒介素养和社会化现状进行偏相关分析,探讨媒介素养影响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内在机制。通过分析发现,媒介素养水平在流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利于流动儿童摆脱自卑孤独心理,培养极向上的性格;有利于流动儿童掌握社会规范,适应城市生活;有利于流动儿童自我身份建构,融入城市生活;有利于流动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亲社会行为。第四章主要是在第三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家庭、学校、媒体、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应通过什么样的媒介路径来促进流动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展,研究发现通过媒介路径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的顺利进展需要这五个主体共同承担责任,发挥联动作用。第五章主要对论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指出不足之处,并对论文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论文通过呈现流动儿童的媒介素养和社会化发展的现状、流动儿童因流动境遇所产生的特殊认知以及媒介素养对其社会化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促进流动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展的媒介路径,为以流动儿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媒介权利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持,这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