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在全身麻醉所致神经毒性和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n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身麻醉可引起老年或发育期哺乳动物大脑广泛的神经毒性和认知功能损伤。线粒体是全身麻醉引起早期损伤的细胞器之一,且线粒体功能紊乱是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及亨廷顿病等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这些疾病常伴随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我们推测线粒体损伤可能是全身麻醉引起神经毒性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机制。然而,关于线粒体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鲜有报道,且缺乏快速有效靶向改善线粒体的药物。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观察线粒体在全身麻醉引起老年鼠或新生鼠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并应用新型线粒体靶向保护剂改善线粒体的功能和形态,观察其是否可以改善全身麻醉所致的神经毒性和认知功能损伤,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第一部分:线粒体在全身麻醉引起老年鼠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一:异氟醚麻醉对老年小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功能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目的:观察异氟醚麻醉对老年小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功能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并应用线粒体保护剂SS-31观察其保护作用。方法:老年雄性C57BL/6小鼠56只随机均分为4组(n=14/组):氧气+生理盐水组(Con组)、氧气+SS-31组(Con+SS-31组)、异氟醚+生理盐水组(Iso组)和异氟醚+SS-31组(Iso+SS-31组)。根据分组,于氧气或异氟醚吸入前30 min腹腔注射等容平衡溶液或SS-31(5 mg/kg)。吸入气体2 h后6只小鼠取海马组织用于生物化学和线粒体功能检测,余8只小鼠24 h后用于行为学检测。结果:异氟醚麻醉引起老年小鼠海马组织中线粒体复合物Ⅰ酶活性降低、活性氧自由基(ROS)产生增加、ATP和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降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增加,并引起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p-TrkB、突触蛋白1(synapsin 1)、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和p-CREB蛋白表达的下调及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2A(NMDAR2A)、NMDAR2B、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 Ⅱα(CaMKⅡα)和 CaMKⅡβ蛋白表达的上调,最终引起认知功能损伤。给予SS-31可以明显改善异氟醚所致线粒体功能的紊乱、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改变,和认知功能的损伤。结论:异氟醚麻醉可以引起线粒体功能紊乱、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改变和认知功能损伤,SS-31具有明显的线粒体保护和认知保护的作用。二:异氟醚麻醉对老年小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相关的炎症和凋亡通路的影响:目的:本研究观察异氟醚麻醉对老年小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相关的炎症和凋亡通路的影响,并应用线粒体保护剂SS-31观察其抗炎抗凋亡作用。方法:老年雄性C57BL/6小鼠72只随机均分为4组(n=18/组):氧气+生理盐水组(Con组)、氧气+SS-31组(Con+SS-31组)、异氟醚+生理盐水组(Iso组)和异氟醚+SS-31组(Iso+SS-31组)。根据分组,于氧气或异氟醚吸入前30 min腹腔注射等容平衡溶液或SS-31(5 mg/kg)。气体吸入2h后各组取6只小鼠,用于生物化学及线粒体功能检测,取4只小鼠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余8只小鼠24 h后用于行为学检测。结果:异氟醚麻醉引起老年小鼠海马组织中ATP含量减少、ROS产生增加、线粒体肿胀性增加,并引起炎症通路NF-κB、NLRP3、caspase 1、IL-1β和TNF-α表达的上调,以及凋亡通路Bax、细胞质Cyt C和caspase 3的激活,最终引起认知功能损伤;给予SS-31可明显抑制异氟醚麻醉所致线粒体相关的炎症和凋亡通路的激活,以及认知功能的损伤。结论:异氟醚麻醉可以引起线粒体相关的炎症和凋亡通路的激活及认知功能损伤,线粒体保护剂SS-31具有明显的抗炎抗凋亡和认知保护作用。第二部分:线粒体在全身麻醉引起新生鼠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异氟醚麻醉对发育期大鼠线粒体形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目的:观察异氟醚麻醉对发育期大鼠线粒体形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线粒体靶向保护剂SS-31的保护作用。方法:新生鼠第7天,随机均分为4组(n=24/组):氧气+生理盐水组(Con组)、氧气+SS-31组(Con+SS-31组)、异氟醚+生理盐水组(Iso组)和异氟醚+SS-31组(Iso+SS-31组)。根据分组,于氧气或异氟醚吸入前30 min腹腔注射等容平衡溶液或SS-31(5 mg/kg)。分别于气体吸入6h后检测海马组织线粒体肿胀性、活性氧自由基(ROS)和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蛋白表达水平;于第21天检测海马神经元内线粒体形态、数目、密度和大小,及caspase 3和TUNEL 阳性细胞数目;于第40和60天进行旷场实验和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表现。结果:与Iso组比较,Iso+SS-31组线粒体肿胀性降低、ROS和MDA水平降低、SOD活性和表达升高、线粒体损伤减少、线粒体数目和大小趋于正常、caspase 3和TUNEL阳性细胞数目减少,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早期异氟醚麻醉可以引起发育期大鼠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线粒体形态和分布异常、神经元凋亡增加、及长时程认知功能损伤;线粒体靶向保护剂SS-31可以抑制异氟醚麻醉所致发育期大鼠海马氧化应激反应,具有改善线粒体形态的发生和认知功能的作用。总结本研究发现:一、异氟醚全身麻醉引起线粒体功能和形态的改变,表现为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活性降低、ATP合成减少、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增加,线粒体肿胀含有气球样基质、线粒体内膜断裂、部分线粒体萎缩且内外膜分离、线粒体占细胞质密度减少;二、异氟醚麻醉引起线粒体ROS产生增加及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继而引起线粒体ROS相关的NLRP3-caspase 1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和下游炎症因子产生增加,以及线粒体相关的内源性Cyt C-caspase 3凋亡信号通路激活,神经元凋亡增加;三、异氟醚麻醉引起与突触可塑性相关的信号通路如BDNF/TrkB和突触蛋白synapsin 1和PSD-95表达的下调,以及与记忆巩固相关的NMDA-CaMKⅡ-CREB信号通路的抑制;四、异氟醚麻醉引起与学习记忆相关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细胞凋亡和死亡增加,通过行为学实验表现为机体条件恐惧性实验情景实验僵直时间减少,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时间及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的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障碍;五、给予线粒体靶向保护剂SS-31可以明显改善全身麻醉引起的线粒体功能损伤,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线粒体相关的炎症反应和凋亡,增强BDNF/TrkB、NMDA-CaMKⅡ-CREB信号通路传导,使海马神经元凋亡减少,改善全身麻醉引起的神经毒性和认知功能障碍。结论异氟醚全身麻醉可以引起线粒体功能和形态的损伤,使氧化应激增强,神经元炎症反应和凋亡增加,突触可塑性改变,进而引起认知功能损伤;SS-31具有明显的线粒体、神经元和认知保护作用;我们的结果亦表明线粒体是全身麻醉早期损伤的细胞器,早期改善线粒体功能和形态具有长期的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二长质岩石(包括石英二长岩或石英二长闪长岩)常被归为高钾钙碱性岩石,其地球化学特征介于钙碱性和碱性系列岩石之间。从全球范围来看,二长质岩石总体较少,它们多呈岩株状侵入体单独产出,也可与花岗岩共生形成复式杂岩体。这类岩石多产于后造山伸展或大陆板内非造山裂谷等引张构造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均与地幔上涌或基性岩浆侵入等深部热动力过程有关,可提供碰撞后或板内拉张背景下大陆岩石圈壳幔相互作用与岩浆演化过程的丰
器官供体的短缺是限制器官移植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由于猪的体型与人类相似,饲养容易,繁殖迅速,猪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人类异种器官的供体。由于猪的细胞表面表达α-1,3半乳糖(α-gal)抗原,它可以被人体内预存的天然抗体识别,从而激活补体系统,攻击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内皮细胞大量破坏,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即可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及组织出血。上述排斥反应是异种器官移植特有的,称为超急性异种排斥反应(H
本论文开展研究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九瑞矿集区,该区发育有与燕山期浅成花岗质侵入岩相关的大规模铜金矿化,为了解这些成矿花岗质岩岩浆岩的成因,我们对区内各种岩性的岩浆岩,包括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闪长岩、辉绿岩、煌斑岩等,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定年、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Pb-Hf同位素的分析工作。花岗质岩石的SiOd和K2O含量分别变化于58.8 wt.%到68.6 wt.%
长期的持续的人类干扰,例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严重威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进而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自然保护及保护区内分区管理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的最佳手段,然而,研究自然保护区分区管理对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浙江西北部安吉区域位于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和毛竹林面积的扩张使得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
平水铜矿和建德铜矿均位于钦杭成矿带北东段的浙西北地区。平水铜矿发育有铜矿体和金矿体。铜矿体赋矿地层为新元古代双溪坞群平水组火山岩;矿体直接产出于平水组细碧角斑岩系内,呈层状或似层状产出,与细碧角斑岩的关系为整合关系;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和磁铁矿,矿石构造主要为典型的块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并存在特征性的喷流沉积岩:铁碧玉、重晶石和石膏等;平水铜矿体具有矿石矿物和特征性矿物分带现象。平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一种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临床上针对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心脏功能衰竭的晚期缺血性心脏疾病,药物治疗、介入成形和外科搭桥都不能挽回损失的心肌组织,唯一可靠的治疗方法是心脏移植,但该方法费用昂贵,且受到供体来源的限制。最近十几年来,心脏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表明,干细胞(stem cells)移植治疗虽可提高受损心脏功能,但细胞移植
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表明无菌性炎性反应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的继发性脑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炎性反应的调控中枢是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尽管对NF-κB已做大量研究,然而对于其具体作用,目前仍有争论。文献报道,在缺血缺氧(hypoxia-ischemia,HI)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
背景与目的内皮祖细胞(EPC)归巢能力下降是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是EPC归巢最重要的趋化因子,除了其经典受体CXCR4外,有文献提示Syndecan-4(Synd4)可以介导SDF-1的信号转导。很多病理状态都可以诱导细胞表面Synd4的脱落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故本课题拟以糖尿病为研究背景,观察氧化应激诱导的EPC表面Synd4脱落现象
一、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当今世界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美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死亡率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即使目前针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已日趋成熟,现每年仍有20-40%的患者出现复发转移,这也是引起乳腺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全世界临床医生及科学家关注的焦点。既往对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突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亚洲国家尤为高发。化疗仍为当前复发性和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广泛的耐药性造成临床胃癌治疗的巨大挑战。本研究聚焦耐药性胃癌研究,以期为临床胃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利用组织芯片等技术,我们对了临床肿瘤组织和多种胃癌细胞株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STAT3激活程度及S1PR1信号通路增高与胃癌化疗耐药性高度相关,提示耐药肿瘤组织和细胞中S1PR1信号通路可能是STAT3异常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