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重点探讨明刊《琵琶记》评本的版本流变。第一章简要介绍明代《琵琶记》评点的社会、文化与历史语境,包括统治者的倡导、俗文学的蓬勃发展、明清之际的评点热、出版印刷业的兴盛等因素均推动《琵琶记》评点在明代的发展。第二章研究明刊《琵琶记》的版本流变。重要结论如下:一、认为李卓吾评本具有“真本”与“赝本”两个系统,“赝本”系统主要是容与堂《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其影响较大,后继评本皆不同程度地有其影子;“真本”系统传世者惟《元本出相南琵琶记》,其影响较小,对后继评本几乎没有影响。二、王世贞评本除《元本出相南琵琶记》外,当有更早的评本存世。汤显祖、徐渭评本今仅存者惟《三先生合评元本琵琶记》,合评本中的汤、徐评语部分取自容与堂李卓吾评本、凌濛初刻本等,部分则取自别种汤、徐评本?掀辣疚薇昝?姓的批语乃取自玩虎轩本、继志斋本、集义堂本、容与堂李评本、凌濛初刻本等。三、明刊师俭堂陈眉公评本的部分批语皆抄自容与堂李评本、《元本大板释义全像音释琵琶记》及《三先生合评元本琵琶记》,最早把“王曰”、“李曰”批语植入陈评本的是民国时期暖红室刊《汇刻传剧第三种》所收本《批评释义音字琵琶记》,陈眉公并无《琵琶记》评本传世。四、署名孙鑛评点的《硃订琵琶记》,其评语大部分取自容与堂李评本和师俭堂陈评本,少量取自三先生合评本,并非孙鑛所评。署名魏仲雪的《琵琶记》评本的评语大部分取自容与堂李评本、师俭堂陈眉公评本,其余的或出自他本、或俗手新撰,并非魏仲雪所评。孙、魏二人并无《琵琶记》评本存世。据毛声山之《前贤评语》,冯梦龙、王思任曾评点《琵琶记》,其评本今不存。第三章宏观勾勒《琵琶记》的评点历史。《琵琶记》的评点始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河间长君之手,而可考的最早评本则是万历元年(1573)的《重订元本评林点板琵琶记》。《琵琶记》的评点在万历年间达到鼎盛,经明末的衰落后,于清初再度辉煌,出现集大成者毛声山评本。《琵琶记》有“学术型”和“鉴赏型”两大评点脉络。《琵琶记》评点不仅是戏曲理论领域的重要部分,对其它诸多领域也有启发意义。附录部分是明刊《琵琶记》综录,著录现藏北京、上海、日本等地的明刊《琵琶记》版本。除著录版本的基本信息外,还对版本进行初步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