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炭地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泥炭地古气候重建是全球变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以来的泥炭地气候变化研究对对认识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白山地处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明清以来受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小,山间泥炭沉积连续性好,保存完整,是记录当地气候环境变迁及人类活动历史的良好载体。本文以长白山地金川、吉祥泥炭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球化学、植硅体、粒度、烧失量四种指标,结合AMS14C及210Pb测年手段,综合历史文献记载,探讨明清以来长白山地区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与LUCC的关系,以期为区域人地关系研究提供基础信息。运用AMS14C和210Pb测年手段,建立了金川、吉祥泥炭剖面近五百年年代框架,结果显示金川、吉祥泥炭剖面近地表100cm以内属约1000AD以来沉积,且剖面连续,对明清以来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剖面地球化学元素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示:Fe、Mn、Cr、Ni、Co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富集,Mn/Cr、Mg/Ca、Sr/Ba比值能够反映泥炭沼泽沉积物的沉积环境;Sr/Ba、Mg/Ca和Cr/Mn比值大说明气候比较干冷,比值小则说明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痕量元素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土地开发速度一致,指示了人类土地开发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应着长白山地区土地开发快速增长时期。金川剖面粒度频率曲线以单峰为主,反映沉积水动力条件单一;由下向上,粘土、粉砂组分逐渐减小,砂粒组分逐渐增加,尤30cm之内含量居高,这与当地植被退化、地表径流和人类活动强度渐大有关。吉祥剖面与其具有良好对应关系。粉砂-粘土比(Kd值)显示的植被覆盖情况,亦指示了森林破坏后的水土流失现象。金川、吉祥两剖面乔灌类植硅体与草本植硅体含量对比分析发现,乔灌类植硅体在表层达到整个剖面的最高值,代表着人类活动影响的海绵骨针百分含量在表层明显增加,说明气候明显转暖,人类活动增强。与地球化学以及粒度分析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剖面烧失量的变化从下向上递减,在4-5cm值最低,这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有一定的联系。四种指标综合显示,长白山地明清以来气候环境过程主要经历了1580~1750的寒冷干燥、旱涝交替——1750~1900的干冷——1900~1960的干湿冷暖交替——1960至今的湿润温暖的四个阶段。与文献记载的1580~1750小冰期最寒冷的阶段,研究区人类干扰较少;1750~1900年,人口迁入植被覆盖率下降;1900~1960年,大量开荒、水土流失严重;以及1960年至今原始森林采伐完毕,水土流失加重等相呼应。可见,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与气候变化相关,且在泥炭沉积中有良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