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现代医学认为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血管性痴呆的前期,也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这一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个亚型,该病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较轻,而且其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可逆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该病的临床发病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增加,所以,积极开展和探索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治疗措施,不仅对于减轻患者自身疾病带来的痛苦,而且对于减轻患者家庭经济压力和社会医疗负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该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并未阐明,也尚无确定性的辅助检查手段,现行临床也无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除了控制原发病外,基本沿用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且疗效有限;而该病在传统中医药中属于“神志”疾病范畴,关于这类疾病有着系统和详细的论述,临床报道采用中医中药、针灸、或针药结合等治疗措施效果显著。针刺疗法在脑血管疾病和血管性痴呆中的有效性和一定的作用机制已被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所证实;耳针作为传统的针灸疗法之一,有着操作简单、副作用小等优点,关于其临床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多有报道,且疗效较好,但关于应用耳针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和报道较少。所以,本课题研究采用耳针联合针刺应用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不仅对于探索简单有效且安全的治疗该病的方法,而且对于进一步挖掘耳针的临床应用价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方法:本课题选用平行随机对照实验,为同时性前瞻性研究,该研究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专家共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0中国中医药学会年提出的《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在进行神经内科的基础治疗上分别接受不同治疗方案,其中治疗组采用耳针联合针刺治疗措施,对照组只采用针刺疗法;疗程为四周。本研究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量表)、社会功能问卷(FAQ)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量表)作为评价指标,研究过程中采用观察分析者盲法,所有入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两周后和治疗四周后进行量表评价,各项评价指标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认真核对并进行详细记录,所采集数据统一进行管理建立数据库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以客观准确评价耳针联合针刺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此次研究纳入1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但治疗过程中先后有3人因个人原因未能完成该项研究,最终完成的患者在治疗组49例,对照组48例。研究结果显示:入组的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中医辨证分型、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构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在这些方面基本均衡,结果受上述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小;两组患者治疗前分别采用MMSE量表、MoCA量表、FAQ量表和ADL量表四个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四个量表评分的总分及相应量表的子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情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治疗两周后四个量表评分结果分别是:MMSE量表评分显示治疗组患者在总分和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力、回忆、命名、三步指令以及绘图七个子项方面较治疗前有了一定的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在总分及注意和计算力、回忆两个子项目方面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总分和注意力、计算力、回忆、三步指令和绘图方面较对照组得分改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MoCA量表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总分和延迟记忆、注意、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定向能力、命名五个子项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比较,在总分及延迟记忆、注意、视空间与执行能力三个子项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FAQ量表评分为治疗组在总评分及账目管理、工作能力、购物、准备饭菜、参加讨论、独自外出六个子项目方面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在总分及账目管理、购物和独自外出三个方面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两组对比治疗组较对照组在FAQ总分改善明显(P<0.05),其余各子项目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ADL量表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ADL总分、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工具性日常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1),治疗组在工具性日常能力和ADL总分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加明显(P<0.05)。治疗四周后统计结果显示:MMSE量表评分显示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四周后总分及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力、回忆、命名和绘图七个子项方面明显改善(P<0.01),三步指令改善(P<0.05),治疗四周后评分与治疗两周后相对比在总分及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力、回忆四个子项方面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四周后评分较治疗前、治疗两周后在总分及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力、回忆、重复、绘图六个子项方面均有改善(P<0.01),两组患者治疗四周后MMSE评分在总分和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力、回忆、绘图四个子项差异明显(P<0.05);MoCA量表评分治疗组在治疗四周后较治疗前在延迟记忆、注意、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定向能力、语言、命名、抽象七个子项及总分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治疗四周较治疗两周在总分及延迟记忆、注意、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定向能力、命名、抽象六个子项方面明显改善(P<0.01),语言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四周后较治疗前在总分及延迟记忆、注意、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定向能力、语言、命名六个子项方面改善(P<0.01),抽象方面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四周后较治疗两周后在总分及延迟记忆、注意、视空间与执行能力三个方面明显改善(P<0.01),语言和抽象两个方面改善(P<0.05),两组治疗四周后在总分及延迟记忆、注意、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四个子项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FAQ量表评分显示治疗四周后与治疗两周后相比对照组在总分及账目管理、工作能力、购物、准备饭菜和独自外出等子项方面改善明显(P<0.01),而治疗组在总分及账目管理、工作能力、购物、准备饭菜、了解时事等方面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四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在总分及账目管理、工作能力、购物、准备饭菜和独自外出方面进步明显(P<0.01),而治疗组在总分及账目管理、工作能力、购物、准备饭菜、参加讨论、独自外出方面明显改善(P<0.01),还有了解时事改善(P<0.05),两组对比治疗组在账目管理这个子项目和FAQ总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其它子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L量表评分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四周后在总分和两个子项目方面均较治疗前和治疗两周时评分明显改善(P<0.01),治疗四周后两组间对比,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总分和子项目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改善更加明显(P<0.01)。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不管是单用针刺治疗,还是耳针联合针刺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对于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均有一定的效果,而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耳针联合针刺治疗方案较单用针刺治疗方案不仅能更快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改善认知功能,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该治疗作用更加显著,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显示出耳针联合针刺治疗方案的临床有效性,可以作为针刺联合使用模式应用于临床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