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极高,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远位转移器官,在结直肠癌的自然进程中,约有50%以上的患者可能出现肝转移,因此,实行辅助化疗实属必要。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肝脏转移瘤,效果满意。以往结直肠癌肝癌转移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和介入治疗的报道较多,多集中于单一的DSA的影像表现,随着介入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介入影像设备已具备了多种影像功能,如3D成像及C臂CT扫描,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现出组织及病变的不同影像特征。通过查阅文献,目前涉及单一癌肿不同病理类型肝转移瘤DSA的3D影像表现及C臂CT扫描图像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对不同病理类型的结直肠癌患者介入治疗术中的3D影像及C臂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观察哪些病理类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适合介入栓塞治疗,哪些仅适合介入单纯化疗,针对介入影像特征及疗效能否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不同治疗方案。目的:评价DSA和3D成像以及C臂CT扫描在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癌肝转移瘤介入治疗中的影像特点,分别进行5-FU灌注化疗,奥沙利铂与热碘油充分乳化后行TACE,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观察并总结。方法:1.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介入诊疗科2014.3-2015.7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49.5岁,其中直肠10例,乙状结肠9例,降结肠13例,横升和盲肠11例。43例患者中,粘液腺癌8例,未分化癌1例,腺癌33例,腺鳞癌1例。2.分析4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在TACE中进行常规DSA和3D成像及C臂CT扫描,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的结直肠癌介入治疗中的不同影像特征,根据DSA及3D成像显示转移瘤血供情况,针对富血供与乏血供选取不同型号导管(富血供用5.OF肝管,乏血供选用2.7F微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附近逐一对瘤体进行动脉化疗性栓塞。3.对4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别进行5-FU灌注化疗,奥沙利铂与热碘油充分乳化后行TACE,术后行C臂CT,根据转移瘤的分布、肿瘤分型、肿瘤直径,评价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TACE术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43例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同时行3D成像,尤其对前后重叠的肿瘤和具有复杂血管解剖的肿瘤诊断较为容易,克服了DSA二维成像的显影缺陷,具有较高的对比度和较小的失真率。2.在肿瘤供血方面,43例患者均行常规DSA和3D检查,共发现肝转移瘤148枚,其中乏血供转移瘤97枚,病灶平均直径为33.9mm。富血供17例,占39.5%,乏血供26例占60.5%。3.介入治疗后,所有行转移瘤栓塞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都有不同程度减轻,未发现与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通过随访,半年生存率96.5%,1年73.5%,2年43.2%。结论1.3D技术对常规DSA二维血管影像前后重叠的转移瘤检出率明显增高。术中应用3D技术使腺癌及粘液腺癌乏血供患者的栓塞率明显增高,使患者的生存时间也相对延长。2.热碘油与奥沙利铂乳化后栓塞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