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了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完善和综合的过程。我国洞穴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研究随着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有关学者根据旅游地空间竞争基本理论并结合大量案例分析,总结了洞穴旅游地的资源特点、生命周期特点及空间竞争特点。然而作者发现,原有理论是在市场竞争的理想状态下——即旅游者是理性人的前提下得出的,尚没有人研究旅游者为非理性人的情况下洞穴旅游地间空间竞争的特点。而在我国旅游市场尚不发育的现状环境下,受信息不对称、旅行社业市场混乱等因素的影响,非理想市场竞争的情况很普遍,不可忽视。
在案例地进一步调研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受旅游供给、旅游需求及外部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企业经营因素及政策因素有可能导致市场机会的重新分配”的假设。本文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案例地,研究对象则为武陵源区内及周边的8个溶洞旅游地,通过大量翔实的一手访谈数据以及二手官方统计数据作支撑,对案例地竞争事实进行了还原,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验证了假设的成立。
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少量定量的数据分析作为论据。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关键人物访谈和游客访谈等。最后,本文的结论是:在理想市场竞争条件下,即游客为“理性人”的情况下,同一地域内洞穴类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产生替代性强的空间竞争,其结果为区位好、资源价值高、知名度大的洞穴替代区位差、资源价值低、知名度小的洞穴,这与原有理论相符;而在非“理想市场竞争”条件下,同一地域内的洞穴旅游地空间竞争结果受到旅游地内外部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不确定性。企业经营因素、政策因素等有可能超越资源、区位、知名度等旅游地固有属性因素对洞穴类旅游地间的空间竞争格局的形成发挥决定性作用,导致市场机会的重新分配。此外,文章也验证了著名风景区内的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表现为依附性发展。文章最后就该结论的意义及推广价值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