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农地流转问题一经提出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更是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地规模经营,积极支持农地承包经营权向农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新型组织流转。但目前我国多种农地流转模式并没有因地制宜的得到使用,在不合理的流转模式下,农地的利用效率较低。因此,现阶段优化选择农地流转模式,加快农地流转市场化步伐是提高农地流转绩效的必然选择。本课题的研究首先基于对陕西、河南、山东省三个地区11个市县55个行政村1027份问卷的数据整理,结合农户行为理论,从农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区域特征、政治因素、认知程度、市场因素这六个角度选取了14个影响因素,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对不同地区农地流转模式选择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不同地区农地流转的主导模式;然后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了农地流转模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与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分别对不同地区农地流转主导模式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不同模式的农地流转会产生不同的绩效,同一种模式的农地流转产生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不一定同时高于另外一种流转模式;最后结合评价目标自身的特点,选用递阶多层灰色评价模型对不同区域农地流转主导模式的综合绩效进行比较得出: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农地流转模式所产生的综合绩效越高。结合各地区农地流转主导模式绩效评价结果分析,针对目前农地流转市场化水平偏低、农地流转绩效没有得以最大发挥的现状,对各地区因地制宜的制定农地流转政策、提高农地流转绩效提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