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控制与服务网络流量调节算法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luo5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我国列车控制网络技术和标准长期受制于国际垄断巨头、既有列车控制网络与旅客服务网络物理分离、列车控制与服务业务愈加复杂化和多样化等问题,国家支撑计划课题项目(2015BAG14B00)提出构建列车控制与服务业务一体化传输的新型列车通信网络—列车控制与服务网络(TCSN)。本文以该项目为背景,研究TCSN网络流量调节和队列管理关键技术问题。与传统的只负责传输控制业务的列车通信网络不同,TCSN要求列车控制业务和旅客服务业务在同一列车通信网络中进行一体化传输。控制业务中的关键业务关乎列车的安全运行,需要优先传输,而在同一网络中传输服务业务,必然会对关键控制业务的传输产生负面影响。TCSN网络需要确保关键控制业务的优先传输,同时为旅客服务业务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服务质量保障。此外,控制业务包括关键控制业务和非关键控制业务,旅客服务业务包括列车运行环境下旅客上网行为产生的多种业务流量,如此庞大的业务流量在TCSN网络中进行一体化传输时,易产生网络拥堵,各业务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因此TCSN网络流量调节是构建TCSN网络技术体系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在了解TCSN网络及其业务流量分类的基础上,分析控制业务和服务业务的流量特性和传输需求特性。TCSN网络采用DiffServ体系来保障QoS,依据上述特性分析结果,为TCSN网络制订服务等级合约(SLA)和流量调节合约(TCA)。通过分析TCSN流量调节需求,给出了TCSN流量调节和队列管理方案,详细设计了TCSN流量调节算法,重点研究其中的基于令牌桶的流量控制机制、一级令牌分配算法、二级令牌分配的富余令牌配额分配算法和队列管理算法。最后,本文所设计的TCSN流量调节和队列管理算法进行了仿真,首先对TCSN流量调节算法进行独立的仿真,通过仿真分析一级令牌分配情况和二级令牌分配中富余令牌分配配额的变化情况,验证了TCSN流量调节算法的动态性和区分服务的可行性。然后流量监管和入队管理算法加入网络,进行网络统一仿真,首先对业务流量特性进行抽象,得出TCSN的业务流量模型,按照流量模型产生符合实际情况的仿真数据,基于业务和离散事件仿真方法对TCSN进行仿真,通过仿真分析不同流量调节和入队管理算法下的TCSN系统性能,验证了TCSN流量调节算法的有效性、实时性和可靠性。
其他文献
西瓜是重要的园艺作物,嫁接是防治西瓜连作障碍及土传病害最经济、环保、有效的手段,对于西瓜的优质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近3年西瓜砧木在优良资源引进、筛选、评价、
The basic assumption of Marxist criticism is that those who control a society’s economy also control or largely influence its material, cultural, and intellect
<正>《新课程标准》中说: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加强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
会议
该试验以食用型甘薯品种徐薯32为试材,通过不同密度、相同收获期的产量表现,来确定其最佳栽植密度,从而为指导甘薯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食用型甘薯于5月下旬栽植,无论是适
目的分析我院2005~2007年门诊抗抑郁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销售数量及金额排序及限定日剂量的分析方法,对我院2005~2007年抗抑郁药的使用进行统计和分析
<正>鼎,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上,被视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它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本款浴缸设计由"鼎"生发创意灵感,集中华五千年文化之精髓,提
期刊
本文以BTT导弹的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导弹基于不确定性的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和仿真。由于BTT导弹控制系统是一种非线性耦合很强的复杂系统,经典控制方法难以满足新型导弹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药用辅料泊洛沙姆188中3种残留杂质乙二醇、二甘醇和三甘醇的含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选用色谱柱VF-17ms(30 m&#215;0.53 mm,1.0μm),程序升温,进
综述富氧燃烧的机理特点,以及富氧燃烧的优点,论述高氧燃烧的节能原理,介绍富氧的来源,以及富氧燃烧浮屠法玻璃工业生产工艺的影响。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职工上下班途中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困扰着用人单位和职工,成为工伤认定中的重大难点。凸显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如何通过理解“合理时间”、“合理路线”来认定“上下班途中”;二是交通类事故防范不足以抵御职工途中遭遇的其他风险;三是“非本人主要责任”认定不清且适用过于僵硬。本文从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入手,通过对现行规定的梳理和学界观点的考察以及域外通勤事故先进立法的借鉴,主张应从以下三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