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S技术的林麝野化放归监测初步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W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麝(Moschusberezovskii)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分布在中国和越南,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雄性分泌的麝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也是名贵的香料。人类为了获取麝香,对林麝进行过大规模的猎杀,导致野生林麝资源面临枯竭,严重的影响其种群持续。对林麝进行人工养殖并实施野外训化放归,可以达到恢复野生种群目的,避免林麝发生灭绝。但是,如何评估林麝野化放归的效果,如何实现对野放归林麝的生存与否、活动规律、家域范围的监测,是林麝野化放归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我们首次采用GPS项圈跟踪技术对人工繁育林麝进行放归后的活动进行监测,为今后的野外放归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研究主要探讨利用GPS项圈技术对野化放归的林麝进行监测。放归监测时间为2017年5月——2018年6月。8头人工繁育圈养林麝,经过人工野化训练和佩戴LotekGPS项圈后,在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平河梁自然保护区内实施放归。实施林麝放后,利用GPS项圈技术对其活动规律、家域范围等方面进行监测。获得53周的监测数据,通过配套的接收机收取GPS数据,分析其位点扩散范围,标记林麝放归后的活动范围。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所有接收到数据的个体,都有日常的位点的移动,可以认为放归林麝在有数据的时间范围内,有规律的活动,是存活的,基本可在放归地存活;发现林麝活动的平均家域面积是60.4550hm2,雄性林麝的家域范围要大于雌性林麝的家域范围;有两只放归林麝(一雄一雌)出现了家域的重叠,疑似有野外交配、繁育现象;林麝活动的家域主要分布在由平河梁主梁向外延伸的侧梁及两侧沟槽中;整个放归林麝的家域范围距离驯养基地扩散有限(不超过3km),预计随着放归时间的延长,家域范围会有持续的变化。总体上,该监测方法可以用于包括林麝在内的其他动物的放归监测,通过监测评估和研究放归效果;此次林麝放归第一年,林麝可以存活,放归基本可行。这将为今后林麝及其他类似物种的野化放归及后期监测以及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工作依据和经验参考。
其他文献
现当代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反基础主义”、“反实体主义”。如果说“基础主义”、“实体主义”以同一性为其所追求的理想,那么现当代哲学走的无疑是追问“差异”的路子。二战中纳粹德国对犹太民族所施行的种族灭绝计划及战后无数学者对其暴行的深层次反思是这一转变的支援背景。当澄清“差异”这一概念时,立足直观层面做判断、下定义的知性思维易将思路引向歧途。这就表现为将“同一”、“差异”与“矛盾”三者割裂开,从而在孤立的
学位
邓小平发展观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失成败经验总结,更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孕育成长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动力体系与社会发展价值体系是衡量社会科学发展的两个维度,这是本文的创新点,同时也是本文的难点。动力体系通过追求动力强劲关涉到社会发展速度、效率;价值体系通过追求公平、公正关涉到社会发展平稳、顺畅,二者交错叠加于社会发展这一大系统中,判断二者整合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
学位
本文主要考察英汉人称指示语的社会/语用意义,即通过使用不同的人称词语来体现交际双方社会地位,个人背景,场合,交际方式等方面的信息。目前有关指示语的研究是分散于各个方面,而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以及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此问题的探讨还不够系统不够全面,尤其是对第三人称指示语的社会/语用意义的研究更是仍有很大的空白和发展空间。此外,对于人称指示语翻译的研究因其形式上的简单性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存在一定的
学位
[db:内容简介]
研究土家族文化背景下的生态农庄规划旨在以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为原则,兼顾生态环境与资源循环两方面,来探讨当下民族文化日渐流失以及生态农庄在规划发展中缺乏创新、照搬固有模式等问题。为土家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做出一部分努力,同时为生态农庄的规划提供新的规划方向与文化体现的规划方法。本文主要对土家族文化背景下的生态农庄规划进行研究。前期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土家族文化特征及表现为切入点,提炼出文化概念、特征及
目的:评介莪术油胀动脉灌注检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毒副作用及应用前景。方法:临床研究使用莪术油13ml经动脉插管至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32例,与同期使用化疗药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32例对照观察。两组均同时服用辨证施治中药。实验研究复制40只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只,经胃十二指肠动脉至肝固有动脉分别灌注莪术油(10mg/kg)及生理盐
[db:内容简介]
植物功能性状是一系列可以量化的植物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等特征,这些特征通过影响植物的生长、繁殖和存活而间接影响植物的适合度。近年来,有关功能性状的研究为我们认识物种共存、物种替代和生态位分化以及群落演替和构建等生态学问题提供了可靠的途径。在众多的植物功能性状中,那些与叶片水平的CO2和水分交换以及光捕获有关的性状最受关注。其中,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叶寿命、比叶重、叶氮含量和叶磷含量等性状与
学位
毛色作为动物重要的形态特征,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功能。毛色不同主要是由于黑色素沉积的影响,基因控制着黑色素的形成和类型,多种基因互相作用决定动物毛色的最终表现。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关于哺乳动物毛色相关控制基因的研究,集中在MC1R、TYR、AGOUTI、KIT、KITLG、MITF和MLPH等基因。仰鼻猴属共有5个种,其中4种分布在我国,地域不同,仰鼻猴属的毛色亦不相同,主要有金色、棕色、棕红色到黑白
学位
气孔和叶脉是叶片对水分供应和蒸腾损耗权衡的重要性状,植物的水力性状(比如:气孔密度和大小,次脉密度)沿环境梯度具有显著的变化,虽然前人对植物水力性状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但对不同植物功能型各个水力性状之间如何权衡来响应环境变化的研究目前较少。本研究沿太白山海拔梯度9502656m测定了96个物种的气孔特性和叶脉特性,通过对比不同植物功能型(伴生灌木,伴生乔木和优势乔木)之间水力性状的差异,以及海拔模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