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正经历着巨大转型——由快速“版图扩张”逐步向强调内涵的“存量优化”方向转变。在这一新常态下,密切关注城市空间尤其是城市已建成空间中不断涌现的新要素、新动态,进行合理挖掘潜能、并优化完善,已成为城市迈向更高品质,实现更优职能的重要且必由的发展路径。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运量大、时间准、速度快的公共交通方式,正在国内多个城市大力发展,其站点在植入原有城市空间后,引发一系列新行为、新现象,也形成了这一城市空间特有的“行为-空间”匹配关系。但是,在部分轨交站点城市空间这些新行为(综合接驳行为)缺乏必要的空间支持,行为质量不高。而且不可避免的影响原有行为,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使用现象。因此,对这一类空间中的“行为-空间”匹配关系研究至关重要。首先从精细化城市设计的视角,以步行距离为标准定义出一类特殊的城市空间——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影响域内综合接驳行为的一种特殊状态——“异用”,即行为与空间不匹配。研究相关异用行为的发生机制和时空规律。最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基于影响域“行为-空间”匹配的精细化城市设计策略体系。并利用设计策略对轨道交通牛角沱站点影响域进行示例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1)“背景研究”。现今的城市空间日趋复杂、多元,城市设计走向精细化成为必然。“行为-空间/时间”的匹配研究,是精细化城市设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作为一种典型的复杂城市空间,其行为类型多、关联强、影响大。因此,对其进行“行为-空间/时间”相关研究,优化空间、调整行为是有相当必要的。(2)“基础研究”。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内的行为基于“行为-空间/时间”匹配与否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异用行为”与“非异用行为”。由于轨道交通站点的植入性,异用行为在影响域空间中发生频率较其他城市空间较高。结合相关文献,对站点影响域行为需求、空间要素与时间要素进行梳理,并在不同层级上,进行关联匹配。(3)“现象研究”。经过对重庆轨道交通线网数十个站点预调研,得出影响域内发生频率较高的异用行为类型。并对其中三个代表性站点的异用行为深入调研分析,得出影响域内异用行为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分布的一般性规律,为精细化城市设计策略的提供依据。(4)“策略研究”。建立多层级的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精细化城市设计策略体系。宏观层级上,通过调整系统要素来引导群体性行为,“自上而下”的控制“行为-空间”匹配关系。微观层级上,通过异用行为发现行为节点,通过最小行为空间的组合,“自下而上”的优化“行为-空间”匹配关系。最终,将优化结果在微观模拟仿真平台进行检验。(5)“设计示例”。对重庆轨道交通牛角沱站点影响域进行基于异用行为的精细化城市设计示例。通过“异用行为调研”、““行为-空间”匹配”、“异用价值判断”、“优化策略选用”、“模拟仿真检验”五步,找到城市空间症结,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精细化城市设计系统措施和空间措施。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层级对牛角沱站点影响域进行针对性的改造优化。总体来说,本文重点研究了轨道交通站点植入城市空间后的新行为、新现象。归纳了影响域内异用行为发生机制和行为规律。提出了对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空间的精细化城市设计策略。并用牛角沱站点影响域案例进行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