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明清白话小说家笔下的塾师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等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塾师形象塑造进行探讨: 第一章主要探讨塾师及其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出现。首先对私塾、塾师进行梳理,对所能见到的明清白话小说中出现的塾师作了简单的统计,并探讨塾师在明清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它的大量出现,既是私塾教育兴盛在文学中的必然反映,同时也和通俗小说的发展密切相关。 第二章概述小说家笔下灰色黯淡的塾师生涯,从总体上把握塾师形象塑造。在小说家笔下,虽然也有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塾师形象,但更多塾师留给人们的印象是经济贫困、地位卑微;才疏学浅、德薄志短。 第三章共分四节探讨塾师文学形象灰暗的原因。第一节分析小说中塾师形象塑造的现实依据,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塾师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学识修养和士风及其对师风的影响;第二节分析小说之商业运作对塾师的形象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和文人的隔膜,市民的接受心理和审美趣味等等,使书商和一些小说家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迎合市民大众,从而对塾师形象给予某种程度的丑化。小说家对塾师自身存在问题的反思,也是影响塾师形象塑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是第三节主要探讨的问题。第四节主要探讨科举制度对塾师形象塑造的影响,主要从科举制度对塾师的影响、科举制度下的世人心态、尴尬的社会定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虽然不是生活的实录,但通过它却可以折射出现实的影子。通过对明清白话小说中塑造的这一特殊群体——塾师形象的分析梳理,人们会发现作为底层边缘文人的塾师,地位十分低下。封建社会对蒙养教育重视不够,实际投入不大,没能真正吸引优秀的人才参与其中,因而导致教育观念陈旧,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手段落后,对人才的开发培养也是很不充分的。小说对塾师形象的塑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