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色》是由杰出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艾丽丝·沃克写的一部经典之作,自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小说是以书信体风格撰写,全篇由90封书信组成。在这些书信中,西丽写61封给上帝的,14封给妹妹内蒂,有15封是内蒂写给西丽的。故事聚焦在西丽身上,她由一个普通的黑人女孩通过自己的抗争,最后蜕变成一个勇敢、独立的女人。整部小说完美诠释了沃克的“妇女主义”,并以此表达出所有女性无论种族都是平等的理念。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了研究,例如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黑人女性的转变历程,有些学者则从小说的独特写作形式研究黑人女性的精神成长等等。这些研究从小说本身探寻关于种族、性别、家庭等等问题。本论文不仅仅专注小说本身,更结合1985年小说改编成电影这一事实挖掘小说改编电影的一些问题。现如今,小说改编在娱乐界愈演愈烈,许多小说被改编搬上电影银幕,改编本身也在文学领域以及电影界引起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紫色》改编的研究,希望可以发现问题,为实践领域提供借鉴。
长久以来,有一种声音坚持小说改编电影的过程应遵循“忠诚”原则,但是本论文认为在改编过程中,很多因素的限制导致“忠诚”原则在改编过程中不能完全施展,这也是本论文要讨论的核心所在。通过本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说明小说改编不能完全复制,为以后的实践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改编又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文学创作的方向,对文学领域研究可以有所帮助。
除了简介和结论,整篇论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着重阐述小说改编的历史背景。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改编时当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改编产生的影响。小说《紫色》描写的是黑人女性的独立历程,但是在具体的社会大背景下,这种主题是否会被当前的公众接受也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在第二部分,当前社会的文化背景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第三部分阐述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改编电影的准绳对当时的改编者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讨论的是改编者的个人主观因素对小说改编的影响。在这一章中,导演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白人导演,他改编一个黑人女性作家描写黑人女性的作品,有很多内在的沟壑不可避免。导演本人的种族和性别成为影响改编的重要因素,而导演与作家认知方面的差异也导致在最后的电影细节处理中体现出了导演在改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章将阐述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这种内在的沟壑导致很多限制因素。在这一章中,人物的塑造和电影本身所特有的表达方式都会有所涉及。第一部分服饰的变化合理地展现出入物性格的转变;除此之外,演员的合理挑选也是反映小说主题的一个因素。而小说本身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对改编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特别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另外,电影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电影更加形象,意味深长。
最后一个章节是从小说改编背后巨大的利益驱使因素让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更加紧紧地连在一起。在这一章节中,小说作为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本身的名声早已成为电影的一种无形宣传。此外,电影屏幕上两个女人的深深一吻在公众当中更是引起轩然大波。最后电影中很多幽默元素的运用使得电影本身更加吸引人气,从而获得更多利润。
通过上述四章的分析可以表明,改编本身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改编过程中,不止一个因素对最后的成品起决定作用。限制性的因素是多重的。历史背景给改编框定了意识前提,要求在改编过程中要摈弃与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完全背道而驰的东西。而导演本人的特质,包括种族、性别、认知维度都为改编奠定了基调。再者,小说作为一种书面形式,给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但是当它被转变成一种视觉形式,所有可以想象的被固定。最后,电影作为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既有享乐性,也与金钱利益紧密相连。以吸引观众眼球为目的,大量的幽默方式在原著的基础上被采用。这些种种限制因素,只能表明改编不能是复制,只能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
就是因为这些限制因素,所谓的“忠诚”原则在小说的改编过程中不能得以实现。一方面,改编是一次带有枷锁的再创造过程,即使这些镣铐不可避免地产生,又令人敬畏,因为改编背后的巨大利益诱惑,致使改编永无反顾地继续下去,而且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欢迎。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到荧屏去娱乐人们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趋势也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方式和文学的发展方向。所以小说改编是双向的,改编把小说变成一种视觉模式,破坏了小说本身的特质,也影响着作家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