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风、车、桥三者作为一个交互作用、协调工作的耦合振动系统,较全面地考虑了风桥间的流固耦合作用、车桥间的固体接触耦合作用、风对车的空间脉动作用及整个系统的时变特性。 首先,基于自由振动信号,提出了一种颤振导数识别的新方法——加权整体最小二乘法(WELS),以识别桥道断面的颤振导数。为考虑斜拉桥桥塔风效应,根据大跨度斜拉桥结构形式特点,结合脉动风的相关特性,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大跨度斜拉桥三维脉动风场模拟方法。针对桥址区风速观测记录的特点,证明了利用不同高度处月最大风速记录推算地表粗糙度影响系数的可行性,并对通过最小二乘拟合得到的地表粗糙度影响系数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确定桥址区风特性。采用研制的三分力分离装置——交叉滑槽系统(Crossed Slot System)对车—桥系统的气动特性进行了测试,得到了考虑车桥气动相互影响的三分力系数。基于测试的气动参数和模拟的脉动风速场,给出了车辆和桥梁静风力、抖振力及自激力的时域表达式。 其次,基于欧洲低干谱,模拟了轨道不平顺样本。建立了轮轨接触几何和轮轨接触力的迭代算法。在分析车—桥系统的几何耦合关系和力学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风—车—桥系统运动方程,通过分离平衡迭代方法进行求解,并考虑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基于本文的分析理论及多年的科研积累,采用Visual C++的Windows编程技术,编制了桥梁结构科研分析软件BANSYS(Bridge ANalysis SYStem)。 最后,以京沪高速铁路南京长江大桥为工程背景,比较了桥梁时域抖振分析和频域抖振分析的一致性,分析了桥塔风效应和非线性因素对结构抖振响应的影响。针对风—车—桥系统振动特点,提出了一种更能反映桥梁实际振动特性的评价指标表达式。采用BANSYS软件对风—车—桥系统的振动特性以及风场模型、风速、车速、车辆位置及非线性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多工况的对比分析。 时域抖振分析结果表明:大跨度斜拉桥抖振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考虑桥塔风效应会显著增大桥塔的横桥向抖振响应;非线性因素会降低斜拉桥的自振频率,会增大斜拉桥的竖向及扭转抖振响应。 风—车—桥系统耦合振动分析结果表明:考虑风的作用会显著增加车辆和桥梁的响应;车辆和桥梁的响应总体上随风速和车速的提高而变大;车辆位于桥道背风侧时较迎风侧时更为不利;非线性因素对桥梁的影响较车辆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