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陀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作家。近年来,研究师陀的相关论文数量增多,师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发展。但随着层次与质量的提升,师陀主体创作的整体研究仍是不多。1932-1945年是师陀创作的主体时期,在这段时间师陀创作的作品是最具影响力也最值得探究的。因此,本文拟从师陀主体创作的三个时期出发,探讨师陀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在主体时期的具体表现。抗战前期师陀的创作,带有左翼和京派写作的双重特色。一方面是对革命者的批判和对底层大众的同情,一方面则是诗化的风景描写和人物描写。师陀善于塑造女性形象,他批判麻木和不知反抗的女性,更同情这些女性。在师陀看来,女性的悲剧源于社会的黑暗。社会是黑暗的,人民更是麻木冷漠的,师陀继承了鲁迅的批判精神,通过批判看客和“吃人”,表达了民族觉醒的渴望。上海“孤岛”时期,师陀继续进行左翼和京派写作。只是随着时局的恶化,师陀不得不将创作的重心由左翼转向京派乡土写作。这一时期的师陀开始思考革命新女性的出路,因为生活在都市上海,他又批判都市女性的自私自利。鲁迅的批判精神依旧影响着师陀,同时因为困守上海,鲁迅乡土小说的创作模式,也得到了师陀的继承和发展。上海沦陷时期,时局变得更加紧张,比起“孤岛”时期,师陀行文中左翼思想的表达更加隐晦。师陀只能通过历史,通过世俗生活隐晦地表达抗日的思想。因为困守上海精神十分苦闷,这一时期师陀对乡土的怀念是多于人文批判的。同时,师陀对都市女性的深入思考,让他看到了都市女性背后的悲惨命运,在批判之外,师陀更同情这些女性形象。师陀看到了都市文化对人的摧残,通过鲁迅“吃人”在都市生活的延续,批判都市文化扭曲人性、残害生命。抗日战争对师陀而言是特别的,乡土生活和都市生活对师陀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师陀主体创作三个时期发表的作品,我们在了解师陀这十四年的创作历程和思想变化之外,也看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风貌,体会到了师陀身为一个知识分子不变的文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