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甘肃省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锐器伤现状进行调查,了解甘肃省医疗机构从业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制订科学合理的,适合甘肃省实际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管理方法和防护措施,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规范临床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提供依据。本文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从全省14个市州随机抽取6个市州做为样本地区,然后在样本地区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中抽取38家机构的11358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调查了锐器伤(Sharp Injury, SI)发生情况。内容包括医护人员个人基本资料、锐器伤现状及其危险因素、医护人员血源性暴露认知、医院防护管理情况四方面组成。调查结果如下:1.在调查的医务人员中,SI发生率为9.87%,发生例次数为1431例,例次发生率为12.60%,发生密度为1.05次/(人·月);2.护理人员、实习进修人员的SI率比较高,分别为14.20%和19.42%;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5-10年、11-20年组SI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2.94%、13.56%和13.11%;3.医务人员SI发生频率最高的操作环节是手术缝合时;其中护理人员SI发生频率最高的是在静脉采血、静脉输液、拔出动静脉针等操作环节;医生则主要是手术缝合操作环节,医技人员SI主要发生在双手回套针帽、义齿打磨等操作环节,工勤人员在医疗废物处理操作环节SI发生率最高,进修实习生则在手术缝合和回套针帽等操作环节SI发生率最高;4.对发生SI场所进行分析,在1431例次SI中,普通病房、手术室和门诊抽血室是护士SI的高发场所,普通病房、手术室和产房是医生和进修实习人员SI发生例次较高的场所,而口腔科、手术室是医技人员SI多发场所。5.造成医务人员SI的主要医疗器具是注射器针头、静脉输液头皮针及手术缝针。医生因手术缝针而造成的SI位居第二位,除医生以外的其他人员以注射器、输液器针头损伤为主6.1431例次SI中,已知暴露源的有1099例次(占76.80%),发生污染SI的980例次(占68.48%),其中474例次(占48.37%)为血源性疾病暴露,血源性疾病暴露率为33.12%。在调查的血源性暴露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占74.26%,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n, TP)占13.08%,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占12.0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占0.63%。结果提示:甘肃省医务人员SI发生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特别是护理人员、进修实习人员,存在较大的职业安全风险。探索适合区域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监控和管理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