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林语堂,人们对其作为“幽默小品文”的倡导者、散文家的身份颇为熟悉,而对作为小说家的林语堂关注相对重视不够。其实在创作了大量散文的同时林语堂还进行了小说创作,并且林语堂自信地认为他的小说可以流传于世。在以“幽默大师”的身份享誉世界的同时,林语堂作为小说家的身份也得到了认可,其代表作《京华烟云》就曾经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本文就着重对林语堂的小说创作进行分析以期对林语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林语堂的思想虽然几经变化,但人文主义思想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其思想发展始终,而这一人文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其小说创作中。本文着重从人文主义角度对林语堂的小说进行解读。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林语堂反对在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寻求人生的幸福,主张立足于此岸世界,在此岸世界中找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享受现世生活的给予,在日常琐细的生活中把握幸福的真谛。人生而有欲,对于人与身俱来的欲望,林语堂将其视为合理人性中的一部分应该予以满足,反对对人的合理欲求特别是人的合理情欲、性欲的压抑和束缚。但对人合理欲求的肯定并不等于是对欲望无条件的放纵,林语堂对人的欲望肯定的前提是“合理”,即不伤害其他人的利益。在其他现代作家对传统家庭伦理展开声势浩大地批判浪潮时,林语堂则从道德情感角度发掘出传统家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对现代人的心灵守护作用,对传统家庭伦理中的优质部分给予肯定。对于抛弃了父母专制的孝敬奉养持褒扬态度,而对于在其他现代作家笔下呈现出异化状态的贤妻良母,林语堂还原了她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本来面目,肯定这些贤妻良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展示了作为人类根本的“母亲”那伟大而永恒的母爱光辉,显示出母性的纯然本色,反对现代人对其人为的毁坏。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林语堂认识到人类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微小存在,人有时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因而人生中必然要留下许多无奈和遗憾。然而对人生这一悲剧性底蕴的认识并没有使林语堂及其作品中的人物走向悲观厌世,反而使他们在对人的悲剧性命运有了清醒地体悟之后,以更加热忱的心态去拥抱现实人生,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缺憾,不去追求所谓的完美,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发掘诗意,化解命运的捉弄。林语堂笔下的人物在对人类必死这一自然规律体认的前提下,更看到了死对生的意义,超然看待人必死命运,在对死亡的淡漠态度中体现着对生的执着,同时体悟到了“生命在循环中升华”的道理,个体的生命可以在群体中永生,对庄子的“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做了现代解释。林语堂小说世界中的理想人物往往具有热爱自然的天性,这些人物对自然的亲近一方面投射出作家自我对自然的热爱,寄托了林语堂作为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另一方面是受道家文化中人与自然思想的影响。在东西文化碰撞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林语堂对中西文化的选择采取了一种独立于单一文化体系之外的文化策略,他不是把文化理解成具有历史精神的进化物,而是信持文化的普遍性和超越性理念,以人作为文化价值观照的核心,并以此作为不同文化沟通媒介的文化亲近方式。正是从这一人文主义立场来看取中西文化,林语堂看到中西文化各有利弊,理想的文化形态应该是中西合璧。从这一文化理想出发,林语堂在其小说世界中营造了一个中西融合的理想王国。然而当林语堂将这一文化理想放到社会中去检验时,却发现这一文化乌托邦只是他一个美丽的梦境,一个无法实现的“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