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童子纹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服饰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以孩童形象为表现题材的造型装饰艺术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流行近千年,题材内容的选择、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子纹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服饰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以孩童形象为表现题材的造型装饰艺术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流行近千年,题材内容的选择、人物形式的塑造和审美特征的表现,反映着民俗规约对其产生的潜移默化般影响,所具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意蕴不仅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满足了穿戴者内心的审美需要和情感需求,更是体现出大众对于生命本体的希冀和幸福生活的祈愿。童子纹在褂、袍、坎肩、云肩、肚兜、荷包等传统服饰或服饰品中长期存在并广泛运用,成为广受大众欢迎的传统服饰纹样之一,表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趣。本课题以传统服饰上的童子纹作为研究对象,以地域差异比较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检索、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传统服饰中童子纹艺术特征、文化内涵、设计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首先,进行童子纹概念的语义解读,梳理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起源与演变,总结归纳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主题分类,挖掘童子纹所表现的多重文化信息,从而形成对童子纹这一纹样形式的基本认识。其次,为探究不同地域传统服饰中童子纹所具有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三晋地区和吴越地区为例,选取所在地区范围内带有童子纹的服饰藏品实物116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童子纹艺术特征方面的对比分析,并结合三晋、吴越两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背景,具体分析影响传统服饰中童子纹艺术特征差异性的因素。最后,根据传统童子纹的运用现状情况,提出创新可行性探讨方案,归纳传统童子纹的基本应用方法和原则,综合前文对不同地域童子纹服饰特征与文化内涵的分析研究,以此为基础寻求童子纹与现代丝巾图案设计的结合点。通过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童子纹图案样式进行创新设计应用,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应用手段的结合探寻更多的价值和意义。总之,从地域性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地域传统服饰中的童子纹进行艺术特征方面的综合对比,挖掘童子纹“内在”所蕴藏的民俗内涵和文化寓意,探寻其与自然环境、观念心理、民俗氛围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构建传统服饰领域中童子纹的研究体系,填补现有研究空缺。同时,童子纹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表现方式,结合时尚流行趋势和现代设计理念在丝巾图案设计中古为今用,有利于拓宽童子纹的应用领域,为传统服饰纹样的创新应用开拓新思路。
其他文献
机构养老日益成为新的养老选择,机构中的老人,尤其是特困老人,在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慰藉缺失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困扰老人心理,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机构中的特困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满足其精神慰藉需求,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使命。本研究以Z敬老院特困老人为服务对象,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为特困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研究发现,特困老人主要存在“休闲娱
广大的劳动者的付出和努力是经济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关键。工伤保险补偿是劳动者免于因职业灾害陷入万劫不复境地的制度安排,而有关工伤的认定则是工伤保险补偿的前提。按照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认定工伤与视同工伤是工伤认定的两大类法定情形,其中,视同工伤包括“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形。实践中由于对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48小时抢救时间的理解存在着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受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工进城务工群体的不断增加和城乡户籍限制等多种因素影响,群体规模正在日益增大。全面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更是切实维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建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体系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J省A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载体,通过开展留守儿童摸底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各种现代化文化样式的冲击下,许多优秀民族文化正濒临消亡。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刻不容缓,纪录片无疑是保护和传播戏曲文化的一种有效形式。个人作品《太康道情》是一部展现传统戏曲文化的纪录片,笔者用纪录片的方式记录并传播关于地方小剧种“太康道情”戏曲文化。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将太康道情戏的发展与传承和剧团老艺人个人经历结合
我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中"组织力"的形成,需要在政治结构和行动者两个视角下进行剖析。在政治结构的视角下,党的组织力既是一种组织起来的力量,又能通过组织自身的运作产
社区社会组织现成为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近些年来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相关意见,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各地各方面不同因素的限制,社区社会组织受到了抑制。目前,全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有的组织登记备案没有发挥功能,有的组织尽管备案但是管理不健全,有的组织管理健全但是受到购买服务的限制。社区社会组织无论是在发展上还是在功能发挥上都存在了一定的问题。此篇论文主要是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自从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每一届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马克思中国化,他们根据中国实际国情,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去,并不断为之付出实践。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人们关注的重点由人类生存逐渐转变为人类的发展问题,随之而来的难题是如何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由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的胜利,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方面,内生动力作为贫困家庭稳定脱贫的重要评定标准,可以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有力的保障。帮助贫困家庭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念,掌握就业技能,培育家庭脱贫凝聚力,这些对于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至关重要。由此看来,内生动力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开发进行实践研究,使贫困家庭能够在脱贫后继续保持积极性和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各大城市中来,与此同时,年轻生力军的父母们也发生了规模化的迁移,这些老人即随迁老人。他们当中,有些是为了遵从“家本位”的传统文化,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有些是为了帮助照顾孙子孙女,不得不到城市中来;也有些是为了享受更优渥、更宜居的城市养老生活;也有些是因为自身的身体情况不好,需要子女在旁进行照料。在随迁到城市中后,其饮食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用地的增多,衍生出失地农民这一被动城市化群体。失地农民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失地农民中,失地老年这一群体更值得关注,失地老人在进行城市适应方面有一定的复杂性,大多体现在环境的改变,交往方式的改变等方面。新环境会使失地老人感到陌生,产生胆怯心理,影响失地老人参加娱乐活动的积极性,社区城市居民生活也有较强的私密性,阻碍了失地老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