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应用灵敏的免疫组化等方法,本研究室在若干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发现了数量较多的SP、CGRP、galanin等肽能神经纤维;它们与腺细胞关系密切,并形成典型的突触联系,从形态学方面证明了这些肽能神经纤维的腺运动性质。这些肽能神经纤维中至少有部分起源于下丘脑;而且这些纤维可以对机体的内分泌状态的变化作出积极的反应。新近离体实验表明电场刺激垂体前叶神经纤维可明显影响前叶激素的分泌。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应用灵敏的免疫组化等方法,本研究室在若干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发现了数量较多的SP、CGRP、galanin等肽能神经纤维;它们与腺细胞关系密切,并形成典型的突触联系,从形态学方面证明了这些肽能神经纤维的腺运动性质。这些肽能神经纤维中至少有部分起源于下丘脑;而且这些纤维可以对机体的内分泌状态的变化作出积极的反应。新近离体实验表明电场刺激垂体前叶神经纤维可明显影响前叶激素的分泌。从功能学方面初步证实了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也接受神经纤维的直接调节。鉴于Harris学说中提出垂体前叶受体液调节的同时,认为垂体前叶不接受神经的直接调节,鞠躬教授等提出了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假说。 该假说认为,哺乳动物的垂体前叶分布数量较多的肽能神经纤维,它们和腺细胞关系密切,而且形成典型的突触结构。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分泌活动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下丘脑来源的促(抑)垂体激素释放因子通过门脉对垂体前叶腺细胞激素的合成、分泌等仍起主要的调节作用,神经纤维对腺细胞的分泌功能可能发挥某种“快速调节”作用。然而,在某些生理状态如应激等,神经纤维的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目前,关于哺乳动物垂体前叶神经支配的形态学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深人研究。如:支配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的起源、发育的动态变化、机体内分泌状态的改变引起垂体前叶内神经纤维的动态变化等问题。免疫电镜研究发现垂体前叶SP、CGRP阳性末梢中,除了含有阳性的大致密芯囊泡外还含有大量的清亮小泡,提示经典递质的存在,但其与腺细胞的关系尚不清楚。本论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其他文献
本教研室多年以来在镇痛机制的神经学基础的研究中,发现盆腔脏器(膀胱)初级传入和坐骨神经躯体初级传入纤维汇聚于骶髓后连合核(DCN)神经元。为研究躯体和内脏初级传入信号在低级中枢水平的整合,特别是关于躯体传入信号对内脏痛的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型。为了证实DCN是否接受来自盆腔内脏的伤害性传入,本文应用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研究。 一、盆腔内脏伤害性刺激引起大鼠腰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它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我国危害尤为严重。我室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制备了多株鼠源性抗HFRS病毒单克隆抗体(McAb),并用于HFRS的病原学研究、实验诊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感染动物的实验性治疗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示出用于临床治疗的良好前景。由于鼠源性McAb应用于人体容易产生抗抗体反应,不仅可
脊髓再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影响脊髓再生的诸多因素中,神经营养因子是一个核心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脊髓自身分泌的、对脊髓神经元尤其是非运动神经元有营养作用的物质。发育中的人胎脊髓中含有许多神经营养物质,我们用4月龄、7月龄人胎制备提取液研究了人胎脊髓对脊髓神经元的营养作用。以体外培养胎鼠脊髓细胞为模型研究脊髓内源性物质对细胞存活、突起生长及分化发育的影响,并对营养成份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
C型利钠尿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是一种新发现的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内源性循环多肽,它由内皮细胞产生并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广泛作用于全身各器官,因其结构与心房利钠尿肽(ANP)有共同之处,因而被认为是心房利钠尿肽家族中新的成员。 本文重点研究CNP在心血管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对比观察CNP与ANP对心血管效应的异同点,并初步探讨其在
经典的“门脉递质学说”认为哺乳动物垂体前叶激素调控是通过体液途径实现的。近年来,鞠躬教授提出了“哺乳动物垂体前叶神经—体液双重调节假说”,这是对“门脉递质学说”的重要修正,该假说的提出有丰富的实验依据,其中犬垂体前叶肽能神经纤维与腺细胞突触的发现,为该假说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形态学基础。大鼠和犬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条件,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技术观察了大鼠垂体前叶P物质(SP)免疫反应
本论文共包括三部分: 一、内脏和躯体初级传入冲动在猫骶髓后连合核的汇聚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了在电刺激猫盆神经和胫神经或机械性刺激会阴时,骶髓后连合核(Sacral dorsal commissural nucleus,SDCN)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变化。共记录了80个单位放电神经元,其中13个为无关单位。电反应类型有3种:长潜伏期长串反应,短潜伏期长串反应,抑制性反应。
癫痫多发、难治、危害性大,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为其典型代表之一,深入探讨癫痫发作可能的细胞学基础与分子机制,已成为最终认识和解决癫痫问题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采用公认的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模型——大鼠红藻氨酸诱导性癫痫发作,以组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及一组小剂量的L-精氨酸予以干预,用多种定性、定量或半定量方法,从行为学评估(制备录像资料)、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与Nissl复染)以及生物化学
广为人知的是哺乳动物垂体前叶无支配腺运动的神经,仅有少数支配血管的自主神经。下丘脑对垂体前叶的调节是经门脉介导的。但是,自从本实验室在包括大鼠在内的一些哺乳动物垂体前叶发现相当多数量与腺细胞关系密切的肽能神经纤维后,又证实这些神经纤维及GABA能神经纤维与各种腺细胞间形成突触联系。当刺激这些神经纤维时,可改变腺细胞的分泌活动。还发现这些神经纤维对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反应活跃。基于这些实验依据,鞠躬教
众所周知,存在于脑干下行抑制系统中的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A)具有镇痛作用。然而,5-HT和NA产生抑制性效应的机理尚不清楚。许多证据表明,作为脊髓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的甘氨酸(glycine,Gly),对脊髓伤害性传导起重要调节作用。Gly与受体结合后,作用于Gly门控氯离子通道,增加氯离子的电导,使细胞膜发生超极化。最近有证据表明,通过细胞内第二信使激活蛋白激酶介导的Gly受体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是感受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并向上位脑结构投射的重要中继站,电刺激中缝大核对三叉初级传入伤害性刺激信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调节过程中不仅有经典递质及肽类递质的参与,而且有氨基酸类递质的参与,生理学方面的工作已有很多证据支持上述观点。在形态学方面,关于初级传入和下行投射与Vc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仅见一些零星的资料,且主要是光镜水平的工作,而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在Vc内的